一个加拿大网友在 Quora 上提问:“中国人均 GDP 那么低,为什么看上去却很有钱?”这问题一出,立刻就炸出了各路“云专家”的讨论。
说实话,这个问题本身就带着一股西方语境里的傲慢和无知。
为什么是无知?因为它只盯着一个数字:人均 GDP。
是的,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2024 年的数据,中国的人均 GDP 大概在 1.35 万美元左右,美国是 8.59 万美元,日本是 3.28 万美元,从这个绝对值看,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仍有巨大的差距,这是事实,我从不否认。
你以为“人均 GDP”是衡量一个国家富裕程度的唯一标尺?别天真了。它更像是一个宏观经济的体检报告,但它对个体的生活体感,影响力正在被两个“魔鬼细节”稀释得一干二净
你先看看澳大利亚网友说的,这是一个关键点:生活成本。
复杂的问题,用我习惯的类比方式来解释:把一个国家想象成一个巨大的厨房。
美国、日本这些发达国家,他们厨房里很多原料——从芯片到石油,再到你手上的咖啡——都要从全球高价采购。他们的 GDP 很高,但他们为存活付出的成本也高。商品基本靠进口,价格自然不亲民。
再看中国。西班牙网友说得对,中国是“世界工厂”——一个强大的制造业大国。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从你脚上穿的鞋、手上拿的手机、到你家里的冰箱,绝大多数商品都是本国自己生产、自己消化的。这在经济学上叫“供应链的内生性”。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就像是你的生活成本是出厂价,而西方国家是零售价。你说这叫什么事儿。
所以,中国人的 1.35 万美元人均 GDP,在购买力上远超字面意义。同样的钱,能换来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才是决定“看上去有钱”的关键。
那位韩国网友提到“贫富差距”,一半对,一半错。
“贫富差距大”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符合人性中对资源攫取的本能,没错。但你只看到“一二线城市的繁华”,这说明你忽略了另一个更重要的数字游戏。
中国有 14 亿人。这是一个巨大的底数。
美国网友的数据很有说服力:全球经济十强城市,中国占了三个。上海、北京、深圳这些城市,他们的居民人均财富水平,早就超越了很多二三线发达国家。
假设,我们取一个很保守的数字:中国只有 1% 的人口进入了“发达国家”消费水平(我指的是能轻松购买奢侈品、每年出国旅游的这批人)。
14 亿人的 1%,是 1400 万人。
1400 万人。
这 1400 万人,已经超过了希腊、葡萄牙、瑞典等整个国家的人口总和。
是这庞大基数上的“一小部分人”的集中消费能力,制造了你在商场、景区看到的“很有钱”的视觉冲击和消费体量。这部分人,构成了你看到的“繁华”——因为它符合利益驱动下的资本聚集效应。
同时,美国网友也点出了另一个人性上的区别:中国人喜欢存钱。储蓄率高。这让他们的实际抗风险能力和隐形财富远高于西方那种“超前消费”模式下的数字。
中国人看上去很有钱,不是因为每个人都很有钱,而是因为:少数人的集中财富和庞大的基数效应,加上远超西方世界的本土化低价购买力,共同构建了一个“视觉陷阱”。
这背后,无非是利益驱动下的经济发展,和人性驱使下的财富集中。
那么,下一次当你看到某个国家的人均 GDP 时,你是会相信那个冰冷的数字,还是开始计算它背后那个庞大的、充满活力的市场基数呢?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