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石破茂昨天(11月26日)说了一句震惊日本国内的话:“没

据日本《每日新闻》报道,石破茂昨天(11月26日)说了一句震惊日本国内的话:“没有与中国的关系,我们国家还能存在吗?”这句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对日本现实国情的清醒认识。 这话从石破茂嘴里说出来,格外有分量。他不是左翼和平主义者,而是自民党资深的保守现实派,曾担任首相、主管防务,深知日本政坛的运作逻辑和国家的真实处境。在当前日本政坛一边倒炒作“对华强硬”、高市早苗内阁公然将“台湾有事”列为“存亡危机事态”的背景下,他敢冒着被舆论围攻的风险说真话,本质是戳破了日本对华政策的虚伪泡沫——那些看似激进的对抗言论,根本经不起现实利益的推敲。 普通人可能没意识到,日本的日常生活早就和中国深度绑定。日本耕地仅占国土面积12%,农业自给率长期偏低,超市货架上的冷冻菠菜、芦笋六成以上来自中国,冷冻菌菇类更是超过八成。便利店的饭团、便当,餐馆的调味原料,甚至家庭常备的加工海鲜,都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撑。一旦贸易渠道受阻,食品加工企业会瞬间陷入原料短缺,终端市场价格短期内就会大幅波动,普通日本家庭的餐桌直接受影响。这不是猜测,核污水排海后中国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已让其相关产业出口额暴跌57%,足以见得贸易中断的冲击力。 更要命的是高端制造的“命脉”——稀土。日本号称“科技立国”,但丰田的汽车电机、索尼的半导体、三菱的精密设备,都离不开重稀土这种“工业维生素”。即便日本推行了十余年“供应链多元化”,如今重稀土进口仍有超七成来自中国,短期内根本找不到成本可控的替代来源。石破茂直言“没有中国的重稀土,丰田就只能生产壳子”,这话虽直白却戳中要害:失去中国的资源供应,日本引以为傲的高端制造会直接沦为“无米之炊”。 医药领域的依赖更关乎生命安全。日本制药企业生产青霉素、头孢类抗生素的原料,超六成来自中国;常用解热镇痛药的原料依赖度更是高达七成以上。这些原料药是药品生产的基础,一旦供应中断,制药企业会被迫停摆,医院的手术治疗、传染病防治都会受影响,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导致手术台停摆。石破茂把这三类物资称为“社会运转的氧气”,恰是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国民的饭碗和健康,容不得政治投机。 经济层面的绑定更是无法割裂。中国已连续16年保持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3083亿美元,2025年前三季度仍稳定在2355亿美元规模。丰田、本田等车企全球销量的20%以上来自中国市场,资生堂全球销售额的41%依赖中国消费者;而日本的半导体材料、汽车零部件,也深度嵌入中国产业链。中国游客曾贡献日本入境消费的27%,一旦赴日旅游遇冷,仅旅游业损失就可能拖累日本GDP 0.36%,相关企业股价已出现明显暴跌。 日本国内不是没有清醒的声音。工商界多次发声反对对华全面对抗,担心企业在华利益受损;普通民众虽然受负面舆论影响对中国好感度不高,但73.3%的人认可中日关系对亚太和平的重要性。石破茂的演讲之所以引发共鸣,是因为他说出了被政治口号掩盖的真相:日本的生存与发展,根本离不开中国的市场、资源和供应链。那些鼓吹“脱钩断链”的政客,不过是把国民的生计当成了选举筹码。 所谓“没有与中国的关系就不能存在”,并非夸大其词,而是基于资源禀赋、产业链分工和民生需求的理性判断。中日之间的相互依赖,早已超越单纯的贸易往来,成为维系两国社会运转的重要纽带。日本若执意沿着对抗的道路走下去,最终受损的只会是自己的国民利益。维护稳定的中日关系,不是对谁的妥协,而是日本保障自身发展的必选项。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