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基辛格早就说过,俄乌打久了,最先倒霉的不是美国,不是小国,是德国。德国这么多年,

基辛格早就说过,俄乌打久了,最先倒霉的不是美国,不是小国,是德国。德国这么多年,基本靠的是俄罗斯便宜的能源,特别是天然气。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 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这场仗拖得越久,最先倒下的不会是美国,也轮不到那些小国,而是德国,”当基辛格说出这话时,不少人还觉得是危言耸听,如今再看,老外交家的眼光果然毒辣。   谁都知道德国是欧洲经济的“发动机”,可很少有人细想,这台发动机的“燃料管”,多年来一直攥在俄罗斯手里,尤其是便宜又稳定的天然气。   在俄乌冲突没爆发前,德国每年要用掉的天然气里,超过55%都从俄罗斯进口,管道直接铺到家门口,价格比从其他地方买还低了近三成。   而那些遍布德国的汽车工厂、化工园区,还有普通家庭的壁挂炉,天天烧的、用的,大多是来自西伯利亚的“蓝色火焰”,这可是德国经济的命根子。   就说巴斯夫集团吧,这个德国化工巨头在路德维希港的工厂,一天就要消耗4000万立方米天然气,要是断了气,整条生产线就得立马停转。   可冲突一开打,情况全变了,德国跟着欧盟对俄搞制裁,俄罗斯反手就掐紧了天然气阀门,北溪管道出事后,更是彻底断了念想。   天然气价格一下就疯了,2022年夏天还不到100欧元/兆瓦时,到冬天直接飙到3000多欧元,翻了30倍,德国企业的成本一下就压垮了不少人。   有个做塑料加工的老板接受采访时说,以前每月燃气费10万欧元,现在要300万,实在扛不住,只能把工厂搬到中国来,至少能源稳定。   企业难受,老百姓的日子也不好过,柏林的老太太们冬天不敢开暖气,晚上裹着两层羽绒服睡觉,超市里的取暖器被抢空,价格涨了两倍还抢不到。   德国政府急得团团转,一边砸钱从美国、卡塔尔买液化天然气,一边建接收站,可远水救不了近火,而且船运的成本比管道贵太多,根本不划算。   更要命的是,能源一涨价,其他东西跟着涨,面包贵了、牛奶贵了,连公交车票都涨了价,德国2023年的通胀率飙到7.9%,创下几十年新高。   老百姓怨声载道,上街抗议的人越来越多,喊着“我们要温暖”“停止制裁”,默克尔留下的“稳定联盟”,也因为能源问题闹得四分五裂。   有人说德国这是“自讨苦吃”,放着便宜的能源不用,非要跟着美国瞎起哄,可德国也有自己的难处,夹在欧美和俄罗斯之间,选边站本就两难。   基辛格早就看透了这点,他说德国的经济繁荣,是建立在“俄能源、欧市场、美安全”的三角结构上,现在三角缺了一角,麻烦自然就来了。   反观美国,不仅没受多大影响,反而赚翻了,它将自家的液化天然气高价卖给欧洲,2023年对欧能源出口额比上年涨了150%,笑得合不拢嘴。   而那些东欧小国虽然也受影响,但体量小,而且美国给了不少援助,日子比德国好过,只有德国,既丢了便宜能源,又丢了俄罗斯市场,两头受气。   为了省钱,德国甚至重启了早就该淘汰的煤电,还延长了核电站的寿命,之前喊了多年的“碳中和”目标,一下就成了泡影。   有经济学家算过,要是俄乌冲突再打两年,德国的GDP至少要缩水3%,超过10万家中小企业会倒闭,失业率可能飙升到10%以上。   这时候再回头看基辛格的话,才明白其中的深意:大国博弈里,往往是那些看似强大的中间者,最先成为牺牲品。   德国的遭遇也给咱们提了醒,能源安全从来都不是小事,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迟早要出问题,多元化布局才是王道。   咱们国家这些年大力发展风电、光伏,还和多个国家签了能源合作协议,就是为了避免重蹈德国的覆辙,把能源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   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更不能被别人绑着走,德国用真金白银买的教训,值得每个国家深思。   毕竟,经济的根基是稳定,而稳定的前提,是把关键命脉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这才是国家长远发展的硬道理。 信源:亨利·基辛格2023年《外交事务》杂志专栏文章(来源:外交事务官网);德国联邦统计局2024年能源经济报告(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官网);《人民日报》2024年“全球能源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