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不想死,就不要发动战争!多家美国媒体呼吁中国:一旦中美战争不可避免,呼吁中国不要打击美国军人,不要攻击美国本土。 这个说法听着就挺有意思的,仿佛在教别人怎么挨打才得体。战争真要来了,难道还分哪里能打哪里不能打?这不像是在劝和,倒像是给冲突套上条条框框。现代战争哪有这么挑地方的,炮弹又没长眼睛。 看看历史就知道,但凡大规模冲突爆发,前线后方早就模糊了。二战时伦敦挨轰炸,广岛长崎遭原子弹,哪有什么本土豁免的规矩。现在更不用说,远程导弹几个钟头就能跨过大洋,网络攻击根本不分国界。设定这种“不打本土不伤军人”的界限,更像是一厢情愿的剧本。 美国媒体的这个呼吁,背后藏着挺微妙的心理。既想展示强硬姿态,又害怕承受实际代价。这种矛盾恰恰暴露了某些人对战争的浪漫化想象——总觉得冲突可以控制在别人家门口,自己却能隔岸观火。现实可能残酷得多,真打起来谁都没法独善其身。 换个角度想,这种论调其实把中国放在了被动反应的位置。好像战争什么时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全由别人定规矩。这忽略了最基本的军事常识:自卫权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遭到攻击时,必然会用一切手段保卫自己,包括对威胁源头的反击。 现代战争的形态早就变了。打击链可能从网络空间开始,经过太空卫星,延伸到深海光缆。所谓“不攻击本土”在数字时代几乎成了伪命题。瘫痪金融系统、切断电网、干扰GPS,这些都不需要炸弹落本土,但造成的破坏可能更致命。 经济层面的纠缠更让“有限战争”变成幻想。中美两国供应链你中有我,苹果手机需要中国工厂,波音飞机靠着中国市场。真动手的话,全球经济体系可能一夜崩塌。这种相互摧毁的格局,比军事对抗更让人不敢轻举妄动。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呼吁是在试图降低冲突强度。但问题在于,它把避免战争的责任单方面推给了中国。真正该讨论的不是怎么限制还手,而是怎么避免动手。和平不是靠单方面克制换来的,得靠共同建立的危机管控机制。 说到底,这类言论反映的还是过时的霸权思维。总觉得自己能设定规则,别人必须遵守。二十一世纪的国际关系早就不是这样玩了。大国之间更需要的是对等尊重,是共同维护的底线。 战争的可怕之处在于,一旦开启就很难刹车。它不像下棋能悔棋,更像推倒多米诺骨牌。每个呼吁克制的声音都值得倾听,但前提是这种呼吁必须建立在平等基础上。既要反对侵略,也要承认每个国家都有捍卫自身的正当权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中美关系 中美之交锋 中美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