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

富士康崩得太突然!郭台铭绝对没料到,以前大陆工厂灯火通明的代工巨头,如今像破气球般迅速泄气,帝国说没就没了! 曾经,富士康几乎是全球电子代工的代名词,郑州、深圳厂区灯火通明,生产线昼夜运转,员工超过120万,承接了全球最顶尖品牌的订单。 那时候,它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几乎掌控了全球消费电子的心脏,可如今,这个曾经的制造巨头正面临严重缩水,规模优势正在快速丧失,它过去的成功公式,已经跟不上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 富士康的运作模式,是建立在中国大陆独有的综合优势之上的:大量廉价而技能过硬的工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可靠的基础设施。 这三者缺一不可,但当它试图把这套模式复制到海外,问题就出现了。 最典型的例子是威斯康星州的项目。富士康最初承诺投资近700亿元人民币,创造上万个岗位,但最终实际投入连零头都不到,兑现的岗位不到承诺的十分之一。 美国本地的技术工人和配套企业稀缺,人工成本又是中国几倍,这让项目根本无法像在中国一样顺利运转。 印度和越南的情况也差不多,虽然人工便宜,但频繁停电、工人罢工、海关效率低,导致生产线良品率大幅下降。 印度生产线的良率从中国的95%降到75%,越南造一部手机的成本反而比在中国还高,富士康过去把中国的优势简单理解为“人便宜”,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错误。 同时,富士康的大本营也在悄悄变化,年轻一代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巨大改变,他们不愿意再像过去那样整天在厂里拧螺丝,更看重成长空间、职业发展和尊重。 富士康仍然靠高额返费和人海战术来吸引员工,但人来了也留不住,早在2017年,人工成本就已经超过当年的净利润,信号非常明确: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模式已经不再可持续。 技术升级同样滞后,富士康嘴上喊着智能制造,工业富联上市融了273亿元,四年过去,钱花出去了,但项目没有一个真正赚钱,毛利率从10.14%跌到8.31%。 对手立讯精密的“熄灯工厂”毛利长期维持在20%左右,真正把自动化转化为盈利能力,富士康的智能化更多是资本市场故事,而不是核心生产力的提升。 双重打击下,富士康在产业链中的地位越来越尴尬,苹果为了分散风险,已经将订单分给和硕、纬创甚至立讯精密,曾经牢不可破的合作关系被商业利益撕开缝隙,富士康从唯一选择变成了可替代选项。 本土竞争者也在追赶,甚至开始反超,比亚迪电子、立讯精密等厂商不再满足于代工,它们向研发、设计延伸,把竞争从“人海战术”转向“技术和效率”。 富士康庞大的规模和缓慢的转型速度,反而成为拖累,新能源汽车、半导体布局虽然试水,但这些新业务零散且收益有限,无法支撑主业的转型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