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部表示,德国企业向中国购买稀土的用途是经济机密,中方无权过问。 既然中方无权过问,那么中方也有权不卖给你。 一场围绕稀土的争端,正将一个深层问题摆上台面:在全球贸易的格局中,谁有权制定规则,德国经济部宣称,其企业采购稀土的用途属商业机密,中方无权过问这已是一次旧有特权与新兴规则的剧烈碰撞。 长期以来,德国等西方工业强国享有一种不成文的特权,它们作为全球供应链的消费者,能够轻松获取所需资源,无需过多解释,这个时代正在落幕,中国作为占德国稀土供应九成以上的来源国,开始实施更严格的出口监管。 中国的新规要求购买方提供设计图纸与最终用途等详细资料,这并非无理要求,而是将一种惯例转变为对战略资源的明文管理,稀土是新能源与尖端制造的命脉,对其流向进行监管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德国的震惊与愤怒,暴露了其对自身突然需要遵守规则这一事实的不适,这宣告了一个旧时代的终结,资源消费国单向予取予求的特权,正被资源主导国追求平等话语权的新秩序所取代。 德国在规则问题上的立场表现出很强的选择性,当中国要求其提供供应链数据时,德国反应激烈,认为这是破坏规矩,然而当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强制全球半导体企业交出核心数据时,柏林方面却选择了沉默。 这种鲜明的反差揭示了一种深层的双重标准,规则的合理性似乎取决于执行者是谁。由传统盟友制定的规则被默认为维护安全,而新兴力量实施的类似举措则被视为胁迫,同样美国动用“长臂管辖”打压华为供应链时,德国企业也迅速配合。 更值得注意的是,德国自身在高端技术出口领域,同样执行着严格的最终用途审查制度,这种“我的规则理所应当,你的规则岂有此理”的逻辑,本质上是一种不愿放弃主导地位的站队思维,而非基于公平的贸易原则。 中国的举动,是在全球层面打出了一张“资源主权”牌,通过要求提供最终用途信息,中国不仅在对本国战略资源负责,防止其被用于危害安全的领域,更是在全球产业链中建立一种新的制衡机制。 这种公开透明的策略,使其能够清晰洞察全球工业链条的脆弱环节,精准了解哪些企业面临断供风险,哪些技术高度依赖,同时中国更倾向于直接与柏林而非布鲁塞尔对话的表态,也在欧盟内部巧妙地施加影响。 欧盟虽手握“反胁迫工具”,却因忌惮稀土彻底断供的灾难性后果而投鼠忌器,这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僵局,恰恰证明了新规则的有效性,在相互依存的今天,拥有战略资源就拥有了重塑对话格局的底气。 面对新局面,德国政府的反应显得力不从心,甚至与其国内产业界产生了脱节,政府发起的供应链调查问卷无人理睬,对本国企业的实际处境一无所知,在这种混乱中,大型企业尚能通过特殊渠道自保,而众多中小型企业则只能在漫长的审批等待中挣扎。 这场稀土争端映照出全球权力平衡的深刻变迁,那个西方说什么、世界听什么的时代已经翻篇,真正的赢家,是最能看清形势、最快适应新玩法的一方。对德国和欧洲而言,出路不在于固执地抱怨“中方无权过问”。 未来的方向是放下昔日的优越感,以平等的姿态坐上谈判桌,共同构建一个更能体现各方利益的贸易新世界,新的格局已经形成,如何应对,将决定各方在二十一世纪全球资源分配中的最终位置。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