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2023年,日本顶级科学家滕岛昭,带着日本的绝密技术,直接投奔了中国,并放出狠话

2023年,日本顶级科学家滕岛昭,带着日本的绝密技术,直接投奔了中国,并放出狠话称:“一定要帮中国走上科技高峰!” 一位79岁的日本科学家带着整个研究团队来到中国,日本媒体称这是”智慧流失”的标志性事件。他曾多次获诺贝尔奖提名,掌握着价值数亿日元的光催化核心技术。这位被称为”光催化之父”的学者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做出如此重大的选择? 说起藤岛昭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他在科学界的分量可不轻。1942年出生的他,年轻时就在东京大学搞出了个大发现。1967年,还在读硕士的藤岛昭跟着导师本多健一做实验,发现二氧化钛在紫外光照射下能把水分解成氢气和氧气。这个被称为”本多-藤岛效应”的发现,直接开创了光催化研究这个新领域。 当时为了得到二氧化钛单晶体,藤岛昭可是费了不少劲。他专门给神户公司的社长写信,才拿到了这个宝贝材料。二氧化钛硬得很,切起来特别困难,他借来东京大学仅有的一台钻石切割机,小心翼翼地把单晶体切薄,连上铜线做成电极。用500瓦的氙气灯一照,电极表面就冒起了气泡,分析后发现水真的被分解了。这个发现让当时25岁的藤岛昭激动得不行。 凭着这个开创性的研究,藤岛昭一路走来顺风顺水。1971年拿到东京大学博士学位,后来当上东京大学教授,2003年还被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2010年更是担任了东京理科大学校长。到目前为止,他发表了750多篇论文,拥有280项专利,论文被引用次数超过14万次。这个数据有多厉害呢?甚至超过了不少诺贝尔奖得主。 说到藤岛昭跟中国的缘分,那可真是深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就频繁来中国交流,40年间培养了38名中国留学生。更厉害的是,他教出来的学生里有3位成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的刘忠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江雷、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姚建年。这”一门三院士”的佳话在学术圈里传得可响亮了。2019年,藤岛昭还因为对中日科技交流的贡献,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 但就是这么一位功成名就的科学家,却在2021年做出了一个让日本舆论炸锅的决定。那年8月30日,藤岛昭带着整个研究团队,正式全职加盟上海理工大学。这可不是简单的客座教授或者挂个名,而是真真正正的全职过来。上海理工大学专门为他举行了聘任仪式,校党委书记、校长都亲自出席。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说白了就是钱和环境的问题。2004年,日本大学搞法人化改革,国立大学从政府那儿拿到的钱大幅减少,很多研究项目因为经费不足搞不下去。藤岛昭虽然名气大,但他的实验室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提交的研究计划因为没钱被搁置,实验设备没钱维护,优秀的年轻研究人员因为待遇问题纷纷离开。这对一个还想继续做研究的科学家来说,真是太难受了。 相比之下,中国这边给出的条件就诱人多了。上海市政府和上海理工大学准备投入数十亿日元,相当于好几亿人民币,专门为藤岛昭建研究所。学校承诺配备最先进的实验设备,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还组建专门的团队支持他的研究。这对一个想继续搞科研的人来说,简直就是理想的环境。 藤岛昭在聘任仪式上表态得很明确,他说会带领团队尽快适应新环境,跟学校的科研人员一起在光催化领域做出好成果。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也表示,学校会成立国际性的光电材料和光催化研究院,全力支持藤岛昭团队的工作。 这事儿在日本引起的反响可不小。《每日新闻》专门报道,说这是日本”智慧流失”的标志性事件,感叹顶尖学者都跑到中国去了。日本网友也是吵翻了天,有人骂藤岛昭叛国,说他把先进技术带走了。但也有不少人把矛头指向日本政府,说要不是科研环境太差,谁愿意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 到了上海后,藤岛昭可没闲着。虽然已经79岁了,但他每天还是准时出现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讨论技术问题。在他的带领下,研究团队在光催化材料改进、应用拓展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有些技术已经开始产业化,应用到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等实际场景中。 藤岛昭的光催化技术应用范围很广。咱们国家大剧院用的自洁玻璃,就是利用光催化让表面永远保持干净;浴室镜子涂上光催化涂层,洗澡时就不会起雾;空调过滤器里加上光催化材料,能分解甲醛等有害气体。最新的应用甚至用到了疾病治疗上,藤岛昭研发的光催化捕蚊器已经在疟疾高发地区投入使用了。 现在,藤岛昭还在继续带学生,培养新一代的科研人员。他常说,传承比个人成就更重要,只有培养出新人,光催化技术才能持续发展下去。从他身上也能看出,科学研究需要好的环境和充足的支持,人才流动能促进技术进步和国际合作。 一个79岁的科学家带着技术来中国,背后折射的是科研环境的较量。你觉得这种人才流动对科技发展是好事还是坏事?日本的科研困境会不会让更多顶尖学者出走?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