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东方大国真是个太聪明了!据一些外媒报道,趁俄武器出口面临挑战,拟采购俄方一定数量

东方大国真是个太聪明了!据一些外媒报道,趁俄武器出口面临挑战,拟采购俄方一定数量大飞机 (信息来源:军事大v瞩望云霄 中国都有运油-20了,为何又从俄采购伊尔加油机?) 近日,据军事大V瞩望云霄、以及西班牙军事媒体《军事区》报道,称东方大国正计划采购多架俄罗斯制造的伊尔-78MK-90A大型空中加油机,预计交付时间在2027年至2028年之间。但该消息尚未得到官方证实。 不少人看到后第一反应是:中国不是已经有运油-20了吗?为什么还要买俄制加油机?更有声音认为,这是东方大国“趁火打劫”——趁着俄罗斯武器出口没以前那么好,低价拿下一批关键装备。 不过,即便只是传闻,也值得深入分析——因为它触及了中国空中力量建设中的一个关键短板:远程空中加油能力。 中国空军近年来进步神速,歼-20、运-20、轰-6N等先进平台陆续服役,但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是,空中加油机数量严重不足。 目前主力加油机仍是基于轰-6改装的轰油-6,载油量有限,仅能为少量战机提供有限航程延伸。 而运油-20虽然已亮相并参与演训,但其量产规模、技术成熟度和实战部署节奏,外界尚不完全掌握。 在这种背景下,若真能引进多架伊尔-78MK-90A,无疑将极大缓解短期内加油能力的缺口。 伊尔-78MK-90A是俄罗斯在伊尔-78基础上深度改进的型号,换装了更省油、推力更大的PS-90A-76发动机,航程和载油量显著提升,最大载油量可达90吨以上,可同时为三架战机加油。 更重要的是,该机型已通过俄空天军实战检验,在叙利亚等行动中表现稳定。 对中国而言,引进这款机型并非“退而求其次”,而是在特定窗口期做出的务实选择。 为什么说是“窗口期”? 因为当前国际军贸格局正在剧烈变动。受乌克兰危机影响,俄罗斯传统军贸市场大幅萎缩,印度、越南等老客户或推迟订单,或转向西方装备。 俄方急需新买家维持军工产能和现金流。此时,若中国提出采购意向,谈判筹码自然更足,价格、交付周期、技术转让等条件可能更为优厚。 这并非“趁火打劫”,而是国际军贸中的正常博弈。就像企业采购设备,谁不会在供应商库存积压时争取更好条件?关键在于,这笔交易是否符合自身战略需求。 有人质疑:中国不是强调装备自主可控吗?为何还要依赖俄制平台?这个问题问得好,但答案并不矛盾。自主可控是长期目标,但现实建设需要节奏。 运油-20固然先进,但一款大型特种飞机从定型到大规模列装,往往需要数年时间。而现代战争对远程投送、持续作战能力的要求日益迫切。 东部战区空军频繁前出宫古海峡、巴士海峡,南部战区海军航空兵常态化巡航南海远域,这些行动都离不开空中加油支撑。 在国产加油机尚未完全形成规模战斗力之前,适度引进成熟平台,是一种“两条腿走路”的稳妥策略。 更深层次看,此举还可能带有技术验证和体系兼容的考量。伊尔-78MK-90A采用硬管与软管结合的加油方式,而中国现有加油体系以软管为主。 若真引进该机型,或许有助于积累硬管加油经验,为未来国产加油机技术路线提供更多数据支持。同时,通过实际操作俄制系统,也能反向促进国产装备的优化设计。 这种“以用促研、以研促产”的思路,在中国军工发展史上屡见不鲜。 当然,也要清醒看到潜在风险。比如,俄制装备的后勤保障、零部件供应是否稳定? 未来是否会受国际制裁牵连?这些问题不能回避。但中国在引进苏-35、S-400等装备时,早已建立了一套独立的维护与保障体系,甚至实现了部分零部件的国产化替代。 因此,只要做好预案,风险是可控的。 与其说是聪明,不如说是清醒。任何国家都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中国坚持自主创新,但也不排斥在关键节点上借力外部资源。 这种务实而不冒进、开放而不依赖的态度,恰恰是战略成熟的表现。 最后要强调,无论这笔订单是否最终落地,它所反映出的趋势是明确的:中国空军正加速向“战略空军”转型,远程作战、全球到达、持续存在,这些不再是口号,而是正在构建的能力。 空中加油机作为“力量倍增器”,其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未来几年,我们或许会看到更多关于运油-20批量服役、新型加油技术突破的消息,而如果俄制加油机真能加入序列,那也只是中国空军迈向深蓝天空的又一块垫脚石。

评论列表

用户64xxx35
用户64xxx35 1
2025-10-23 23:03
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