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正式宣布了! 日本近期正式宣布,对半导体关键材料启动出口限制,光刻胶和氟化氢被列为重点管控品类。在这十几种材料里,日本的光刻胶全球供应占比高达90%,氟化氢的全球供应占比也达到70%。 其实早在2024年4月,日本就已经开始布局了,当时经济产业省宣布把半导体和量子相关的4个技术品类纳入出口管制范围,面向所有国家和地区出口都得事前获得官方许可。 那时候日媒就直言,这是因为美中对立加剧,要防止尖端技术被用于军事领域。到了2025年4月,限制范围直接扩大到十余种物项,把光刻胶、氟化氢这些"卡脖子"材料全都加了进来,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这就是冲着中国半导体产业来的。 要知道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日本企业原本在这些材料领域靠着中国市场赚得盆满钵满,现在突然翻脸,背后肯定少不了美国的施压。 去年1月,美国、日本、荷兰就达成了对华尖端芯片技术出口限制协议,日本当时就跟着美国加强了尖端芯片设备的出口管制,涉及23种产品,包括光刻装置和检测设备。 今年特朗普政府又搞出个对等关税政策,给日本加征24%的关税,这对日本经济打击可不小。日本首相石破茂嘴上说不满,行动上却选择了向美国表忠心,通过对华半导体材料限制来换取美国的关税豁免。 这种如意算盘打得精,可实际上却是损人不利己。就在日本宣布限制前不久,中日韩刚在韩国举行经贸部长会议,达成了加强供应链合作的共识,结果日本转头就撕毁默契,这种出尔反尔的操作,不仅伤了中日经贸合作的根基,也让全球产业链更脆弱了。 日本之所以敢这么肆无忌惮,就是仗着自己在这些关键材料领域的垄断地位。光刻胶这东西,从芯片设计到制造每一步都离不开,日本的信越化学、JSR等企业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光刻胶市场,尤其是用于7纳米以下制程的EUV光刻胶,日本企业的份额更是接近100%。 氟化氢则是芯片蚀刻过程中的关键材料,日本的StellaChemifa等企业也是全球主要供应商。一旦这些材料断供,中国的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晶圆厂就算有设备也开不了工,成熟制程的芯片生产都会受影响。 更过分的是,日本还同步更新了"最终用户清单",把110多家中国半导体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列进去,对这些实体的出口必须逐案申请许可证,理由还是那套老掉牙的"防止用于军事用途",可连一点实质性证据都拿不出来,这就是赤裸裸的贸易歧视。 这种限制措施一出来,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立马就乱了套。韩国三星、SK海力士这些芯片巨头紧急开始囤货,导致氟化氢价格短期内暴涨30%,光刻胶也出现供应紧张。 中国商务部第一时间就表态反对,指出日本这种将经贸问题政治化、泛化国家安全的做法,严重损害双方企业利益,破坏互利共赢的合作格局。 其实日本企业自己也苦不堪言,中国市场占了日本光刻胶出口的40%以上,现在限制出口,等于主动把市场让给中国本土企业。 上海新阳早就实现了Kr F光刻胶的量产,南大光电的Ar F光刻胶也通过了中芯国际的验证,进入了量产阶段;多氟多、三美股份的电子级氟化氢产能也在不断提升,质量完全能替代进口产品。日本的断供反而成了国产替代的催化剂,这恐怕是他们始料未及的。 说到底,日本这场闹剧本质上是美国技术霸权的延伸,可半导体产业是高度全球化的产业,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日本以为跟着美国就能保住自己的技术优势,却忘了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投入和进步速度。 2024年中国半导体材料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000亿元,国产替代率从2019年的15%提升到了现在的35%,虽然高端领域还有差距,但这种自主创新的势头谁也挡不住。 日本企业失去中国市场后,营收下滑是必然的,而美国也不可能真的给日本什么实惠,毕竟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从来都是只占便宜不吃亏。 中国从来不怕这种技术封锁,从华为被制裁到现在,国产芯片产业链反而越来越完善。日本这次的出口限制,只会让中国更加坚定自主研发的决心,加快构建自主可控的半导体供应链。 现在上海、江苏、广东等地都在加大对半导体材料企业的扶持,国产光刻胶、氟化氢的产能正在快速释放,相信用不了多久,日本在这些领域的垄断地位就会被打破。 技术霸权终究挡不住产业升级的浪潮,日本要是执迷不悟,最后只会把自己手里的牌打得一干二净,既丢了市场,又伤了合作,沦为美国遏制中国的牺牲品,这笔账怎么算都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