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为了啥?搞钱啊! 但同事的活法让我破防了 最近刷到个程序员吐槽,说组里有个富二代同事。人家家里几辈子不愁钱,写代码纯粹是热爱,天天扎在工位上钻研,代码写得又快又漂亮。发帖小哥苦笑:“我敲键盘是为了还房贷,人家敲键盘是在玩‘技术积木’,人和人的差距比人和狗还大。” 这话扎心却真实。一边是被生存拽着走的“工具人”,算着地铁末班车时间改方案,为绩效吵架时都带着房贷的焦虑;一边是把工作当“兴趣班”的人,没KPI压力,能熬夜研究冷门技术,把代码玩成艺术。 有人说这是“起跑线差异”,但本质是“选择自由”的差距。当生存不再是问题,人才能任性地选“我喜欢”,而多数人手里攥着“我需要”的牌,连“热爱”都成了奢侈品。 可换个角度看,这未必是坏事。就像小哥说的,他现在每逢难题就“逮着”富二代同事请教:“你当这是技术交流,人家当这是分享爱好,双赢啊!”与其盯着差距焦虑,不如把别人的“热爱区”变成自己的“学习包”——他冲兴趣去,你拿成果走,各取所需不香吗? 人最怕的不是不如人,是总盯着别人的赛道较劲。承认差距不可怕,把别人的优势变成自己的“借力点”,才是成年人的生存智慧。毕竟,有人开跑车看风景,你搭个顺风车学驾驶技术,不也挺好? 你身边有这种“热爱型选手”吗?要是你,会怎么跟他们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