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对美国福特吸完40亿美元巨款后同意其关停境内工厂退出 据《印度时报》10月12日消息,经历4年之久的美国福特汽车印度钦奈工厂,在花费了20亿美元善后后,终于得到印度政府的同意得以暂时关停。 福特这事儿说白了就是印度“外资坟场”的又一经典操作,先把钱勾进来套牢,等企业实在撑不下去要走了,还得扒层皮才放行。 美国福特当初冲着印度庞大的人口市场和所谓的“制造红利”扎进来,光是在钦奈工厂和另一个萨南德工厂的投入就不是小数目,结果折腾了25年,在乘用车市场的份额连2%都没摸到,近十年里就亏掉了超过20亿美元。 眼瞅着实在看不到盈利的希望,2021年终于下定决心要关厂,可这一关又被印度卡住了脖子,光是关停产生的税前费用就高达20亿美元,算上之前的亏损,前前后后差不多40亿美元砸进去,最后落得个狼狈撤离的下场,这笔账怎么算都是血亏。 而且福特可不是第一个栽在印度的外资车企,早几年美国哈雷摩托的遭遇更能说明问题。哈雷带着美国机车的光环冲进印度,本以为能在这个每年卖出1700多万辆摩托车的市场分杯羹,结果入印11年总共才卖了2.7万台,这数还不如印度本土品牌半个月的销量。2020年疫情期间更是惨到一个季度只卖出去100 辆。最后没办法只能宣布退出,光合同终止和资产调整就花了7500万美元,相当于把几年的投入都搭进去填了坑。 其实不光是汽车行业,各行各业的外资企业到了印度都容易踩坑。韩国三星更冤,去年在印度赚了9.55亿美元利润,转头就被印度政府要求补缴6.01亿美元的税款和罚款,理由是所谓的“逃避关税”,韩国网友都看得明白,这就是逼着企业空手离开的节奏。 还有沃达丰,2007 年的收购案被追税20 亿美元,官司打了13 年才了结;英国凯恩能源因为内部重组被追缴14亿美元,拖到2021年才和解,这种马拉松式的法律拉锯战,再有钱的企业也扛不住。 印度之所以能把外资逼到这份上,根子就在那套反复无常的政策和明里暗里的盘剥手段。为了推本土制造,印度搞了阶梯式关税,进口整车关税超过100%,零散件却只要5% 到15%,逼着外资搞本地化生产。可等企业按照这个规则布局好了,它又突然变卦改解释标准,之前合法的操作转眼就成了“逃税”,这不就是明摆着设套吗? 而且关税高得离谱,哈雷摩托车关税从 100% 降到50% 看着好像让步了,可加上28%的消费税和3%的附加税,总税率高达81%,一辆车的成本凭空涨一大截,怎么卖得动?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市场环境和基础设施根本撑不起外资的期待。表面看十几亿人口是块大蛋糕,可实际购买力有限,本土车企早就占了 72%的高端车市场份额,外资想挤进去难如登天。 物流成本更是坑,占GDP的14%,比中国足足高出6个百分点,有些地方甚至达到生产成本的20%,原材料运进来、成品运出去都得扒层皮。更别说那些滞后的基础设施项目,将近一半的大型项目进度落后,成本超支17%,企业在这建厂,光是等配套就得耗死。 这么一套组合拳下来,外资企业要么被税单压垮,要么被成本拖死,难怪过去7年里有2783家跨国公司逃离印度,连积极开展业务的外企数量都在减少。福特花40亿美元买了个教训,其实早就有一堆先例摆在那,可还是有人抱着幻想往里冲。印度这边呢,一边喊着欢迎外资的口号,一边干着“杀猪盘”的勾当,收完钱就让企业走,但这种玩法只会让“外资坟场”的名声越来越响,最后谁还敢来投钱。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