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美国智库喊“先轰中国本土”,赌中国不会按下核按钮。这个说法出自美国智库和麻省理工专家的联合报告,明确提出可以在台海冲突中打击中国沿海目标,赌的是中国为了遵守“不首先使用核武”的承诺,不会真的核反击。 这份看似学术的报告掀起轩然大波,它假设美军若能率先动手,就能打乱解放军节奏,延缓大陆对台支援。 所谓“快、准、狠”的方案,就是瞄准中国东部沿海,把战火推到中国家门口,这已经不是貌似推演的纸上谈兵,而变成他们口中的“可执行选项”。 长期以来,美国智库都在模拟类似情境,从兰德到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不断反复同一个问题:一旦台海有事,美国要不要跨过红线打中国本土? 他们的演练结果总是如出一辙,如果美日先出手,岛上能撑得久一点,但前提是,必须打到大陆沿岸,而这种逻辑,慢慢在华盛顿成了一种“默认选择”。 这些推演背后,经常出现一个熟悉的名字:Bonny Lin。她的观点很明确:美国该更强硬地应对中国,并认为中国不会因常规打击而动用核武,她相信中国会继续遵守核克制政策,美国就能放心冒险。 可问题在于,中国的“不首先使用核武”原则,从1964年起就没变过,这份承诺不是退让,而是一种警示,谁要真把威胁送上门,中国必然强力反击。 中国不断完善核力量体系,就是在告诉世界:底线不是用来试探的,外交部多次强调,任何以核威胁为手段的挑衅,后果自负。 反观美国智库,他们算计的逻辑更像一场心理赌局:赌中国不会动真格,却忽视了战争的不可控,一次判断失误,就可能点燃火药桶。 欧洲不少安全研究机构也提醒,美中任何误判都可能让核风险失控,全球核武库的扩展趋势让这种担忧更显沉重。 讽刺的是,美国一边指责中国“导弹威胁”,一边私下研究“先打中国”的方案,如此双重姿态,既暴露了焦虑,也显示出某种危险的自信。 他们想用“主动防御”包装进攻意图,却忽略了真要动手,哪怕一枚导弹落错地方,都可能酿成不可挽回的后果。 其实,这些所谓的“预防冲突”报告,本质上是为政策试探铺路,只要公众习惯了“可打中国本土”的概念,未来真的采取行动时,就能找到说辞。 但战争不会像模型那样整齐收尾。任何“可控冲突”的幻想,最终只会让局势失控。 台海不是他们的实验场,美国智库凭数据计算出的“安全界线”,一旦被误判,就是灾难的起点。 真正该做的,不是赌博式的先发制人,而是想办法避免把世界推向核阴影,因为一旦人类踏进那个赌局,输的不会是一国,而是所有人。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