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45岁的李鸿章看到母亲露在轿帘外的脚,忙低声说:“娘,你把脚往回收收。”李母却一脚踢开轿帘:“不孝的儿子,你爹都不嫌我脚大,你倒嫌上了!”
李鸿章的爷爷李殿华是个读书人,道光年间某次赶考路上捡了个被遗弃的女婴,那年头扔女娃不算稀罕事,李殿华动了恻隐之心,把冻得发紫的娃娃裹在长衫里带回了家。
这姑娘在李家排行老四,跟着李家姓了李,街坊邻居都管她叫李氏。
李家那会儿在合肥算中等人家,祖上留了百十亩地。
可架不住家里人口多,李殿华又是个爱面子的人,逢年过节总要摆几桌席面,日子过得紧巴巴。
好在李家人厚道,把捡来的闺女当亲生的养,李氏小时候得过天花,脸上留了麻子,脚也没裹。
倒不是李家多开明,主要是她生病时正赶上裹脚的年纪,家里人看她烧得直说胡话,就没忍心给她缠足。
转眼李氏到了该出嫁的年纪,方圆十里都知道李家有个大脚麻脸的姑娘。
那年月姑娘家没裹脚好比现在脸上有疤,正经人家都不愿意娶。
李殿华正发愁呢,发现自家小儿子李文安总往妹妹屋里跑,这李文安比李氏小两岁,打小跟着姐姐玩大的,压根不在乎什么麻子脸大脚板。
李殿华思前想后,干脆亲上加亲让养女嫁给了亲儿子,道光三年腊月成亲那天,新娘子大大方方从西厢房走到东厢房,连红盖头都没遮严实。
乡里乡亲嚼舌根说这是"家鸡配家狗",可小两口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李氏过门后里里外外一把手,伺候公婆、操持家务,连着给李家生了六个大胖小子。
要说这李氏确实有本事,丈夫李文安四十岁才考上进士,之前二十多年全靠她撑着家业。
家里六个儿子要读书,公公婆婆要奉养,她愣是能把萝卜白菜做出荤腥味,粗布衣裳浆洗得笔挺。
每天吃饭前必要把儿子们叫到跟前:"你们爹是读书人,你们往后做了官,得记着百姓锅里有没有米。"
六个儿子里最出息的要数老二李鸿章,这小子打小机灵,十七岁中秀才,二十一岁中举人,后来跟着曾国藩混,官运亨通。
同治七年李鸿章当上湖广总督,在武昌置办了气派的总督府,想着把老娘接来享清福。
问题就出在这接人的轿子上,那年头官太太出门坐的四人抬蓝呢轿,讲究的是轿帘垂地不露鞋袜。
可李氏那双没裹过的大脚,穿着青布鞋往轿子里一坐,脚尖正好戳出轿帘外。
从合肥到武昌走了半个月官道,老太太的鞋面上沾满尘土,脚型轮廓看得一清二楚。
李鸿章在总督府门口迎母亲,抬眼就瞅见轿帘外晃悠的鞋尖。
他赶紧凑到轿子跟前小声提醒:"娘,您把脚往里头挪挪。"
谁知老太太"唰"地撩开轿帘,嗓门洪亮:"你个不孝子!你爹在世时都没嫌过我脚大,如今你倒要管老娘的脚往哪搁?"吓得李鸿章扑通跪在青石板上,连声赔不是。
这事后来成了李家祠堂里的笑话,不过说归说,李氏这双大脚倒是踩出了李家的运道——六个儿子两个进士四个举人,孙子辈里还出了个邮传部尚书。
老太太活到八十三岁,临终前还念叨:"当官的要常看看自己的脚,别踩着百姓的田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