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王树声西征途中和队伍走散,在沙漠里走了三天三夜,一个老汉将他救回家后问:“你是不是红军?”
那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完成会师后,红四方面军一部奉命西渡黄河执行宁夏战役计划。
这支队伍随后被整编为西路军,肩负打通国际交通线的重要使命,王树声作为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第九军军长,与总指挥徐向前共同承担起西征重任。
然而河西走廊的寒冬与马家军的重兵围剿,让这支孤军陷入绝境。
西路军在古浪、高台等地与马家军展开惨烈厮杀,马步芳部骑兵凶悍异常,红军战士虽英勇作战,却因弹药匮乏、补给断绝陷入被动。
1937年3月,西路军余部被迫退守祁连山,此时仅存不足千人。
为保存革命火种,军政委员会决定分兵突围,王树声带领五百余人向东转移。
三个月的游击战中,这支队伍在冰天雪地里不断减员,最终冲出祁连山时只剩十余人。
面对敌军的严密搜捕,王树声将剩余人员分为两组各自行动。
他带着警卫员沿戈壁滩艰难跋涉,途中遭遇土匪洗劫,随身干粮与武器尽失。
更险恶的是马家军的盘查哨卡遍布要道,两人为缩小目标再次分开。
独自行走的王树声在荒漠中迷失方向,连续三天三夜滴水未进,嘴唇干裂渗血,双腿如同灌铅,却始终朝着东方挪动脚步。
就在体力即将耗尽时,一位赶着羊群的老汉出现在地平线上,这位名叫俞学仁的当地牧民看出王树声身份特殊,冒险将其带回家中。
俞家女儿女婿虽不富裕,仍拿出珍藏的炒菜烙饼招待这位落难者。
老汉坦言这些日子见过不少被打散的红军战士,百姓们虽无力对抗马家军,但暗中接济饭食已成为心照不宣的默契。
为帮助王树声穿越封锁线,俞学仁精心策划了伪装方案,他让王树声换上本地服饰假扮哑巴,自己则挎着装满瓜果的竹篮佯装探亲。
途经哨卡时,眼尖的哨兵注意到王树声虎口的老茧,这是常年握枪留下的痕迹。
千钧一发之际,老汉灵机一动递上准备好的野兔,称女婿是打猎好手才磨出厚茧,这番应对加上财物打点,终于让哨兵放行。
穿越敌占区后,俞学仁又步行数十里将王树声送至安全区域,临别时老汉塞给他半袋炒面,这是全家省下的口粮。
王树声攥着这份沉甸甸的情义继续东行,沿途靠挖野菜、讨饭维持生命。
四个月后,衣衫褴褛的他终于抵达延安,成为西路军高级将领中少数完整走完征途的幸存者。
正如后来党史记载,河西走廊虽无党组织基础,但普通百姓的冒险相助,为流散红军提供了宝贵生机。
王树声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正是无数个俞学仁这样的老百姓,用最朴实的方式守护着革命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