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一名华人女子过美国海关时遭到海关拦截,随即海关就肆无忌惮地打开了她的行李,当看到她行李里的6800元美金时,海关以美金只能在美国境内使用为由扣下了这笔巨款,可这些钱的扣押并没有让这名女子有多心疼,反倒她通过海关之后,立马便将行李箱内的两个小药瓶放在了身上安全的位置。 1957年夏天,美国海关截获了一笔可疑现金,一位华人女子随身携带6800美元,按当时汇率相当于现在50多万人民币,海关人员详细检查她的行李,却没有发现真正重要的东西——两个装着白色粉末的小药瓶。 这位女子叫林兰英,福建莆田人,她刚刚完成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博士学业,正准备回国,那两个药瓶里装的不是普通药品,而是她用八年时间研究出的硅单晶和锗单晶样品。 林兰英1918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农家,父亲靠种田勉强维持生计,供不起女儿读书,幸运的是当地中学校长看中她的聪明劲,主动垫付了学费。抗战期间物价飞涨,很多同学辍学回家,林兰英硬是坚持下来。 1940年,林兰英考入福建协和大学物理系,整个系只有她一个女学生,压力可想而知,男同学们总是用异样眼光看她,认为女孩子学不好物理,林兰英偏不信这个邪,每天泡在实验室里,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毕业后林兰英留校当助教,月薪只有30多块钱,1949年,她申请到美国留学奖学金,踏上了求学之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实验条件让她大开眼界,各种精密仪器应有尽有。 在导师指导下,林兰英专攻半导体材料研究,这个领域在当时还很冷门,但她敏锐地意识到其重要性,她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周末也不休息,同学们都说她是“实验室疯子”。 1955年,林兰英成功制备出高质量的硅单晶,这项成果立即引起学术界关注,相关论文在顶级期刊发表,美国索菲尼亚公司开出年薪1万美元的高价挖她,这在当时算是天价。 正当事业蒸蒸日上时,林兰英收到一封来自国内的信,信中提到新中国正在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急需她这样的专业人才,朋友们都劝她别回去,说国内条件太差,会埋没她的才华。 林兰英思考了很久,美国的生活确实优渥,研究条件也好。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应该为祖国做些什么,1957年春天,她正式提出回国申请。 美国政府对半导体技术管制很严,不允许相关材料出境,林兰英想了个办法,把硅单晶和锗单晶装进普通药瓶,标注为“治疗母亲心脏病的特效药”,她知道这很冒险,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登机前的检查格外严格,海关人员翻遍了她的行李,发现那笔现金后更是怀疑重重,好在药瓶外观普通,没有引起注意,林兰英紧张得手心冒汗,生怕露出马脚。 经过十几个小时飞行,林兰英终于回到祖国,她立即把那两个药瓶交给有关部门,里面的材料成为中国半导体研究的宝贵起点,当时国内的半导体技术几乎是空白,连基本设备都没有。 中科院为林兰英安排了月薪200多元的研究员职位,这个收入在国内算不错,但比起美国的万元年薪差距巨大,她毫不在意,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 1958年,中国第一根硅单晶在林兰英主持下拉制成功,这标志着我国半导体工业从零起步,具有重要意义,外国专家曾断言中国在这个领域至少落后30年,现在看来过于悲观了。 林兰英带领团队继续攻关,相继解决了材料纯化、工艺控制等关键问题,她们的工作环境很简陋,有时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做实验,夏天酷热难耐,冬天寒风刺骨,但没人抱怨。 196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人造卫星,林兰英的团队承担了关键器件的研制任务,她们日夜奋战,终于按时交付了合格产品,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其中就有她们的贡献。 随着国家建设需要,半导体应用越来越广泛,雷达、通信设备、计算机都离不开这些材料,林兰英的研究成果为国防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她常说科学家最大的快乐就是看到自己的工作服务国家。 1980年代改革开放后,林兰英多次出国交流,昔日的同窗好友见到她,都感叹她的选择,有人问她是否后悔放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她总是淡然一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 林兰英培养了大批半导体专业人才,其中许多人后来成为院士或知名专家,她常对学生说,做人要有大格局,不能只看眼前的得失,真正的科学家要有家国情怀,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1990年代,中国半导体产业快速发展。看到满街的电子产品,林兰英很欣慰,她知道这个产业的起步多么不易,从一穷二白到蓬勃发展,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 2003年,林兰英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她的一生见证了中国半导体事业从无到有的历程,那两个在美国海关险过险阻的药瓶,最终开花结果,造福了整个国家。 今天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脑,都离不开半导体技术,回头看林兰英当年的选择,更能理解什么叫“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她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科学家的使命担当。
1957年,一名华人女子过美国海关时遭到海关拦截,随即海关就肆无忌惮地打开了她的
文史充点站
2025-08-03 15:21:48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