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一个中国小伙掉入北大西洋,靠喝鸟血、吃鲨鱼撑了133天。一艘路过的货船上有个人认清他的容颜后,大喊:别救!这一小伙子便是被称作“中国鲁滨孙”的潘濂。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42年的冬天,大西洋的海水冷得刺骨,一个瘦削的中国青年紧紧抱住救生筏的边缘,他的指甲缝里嵌着盐粒,嘴唇裂开渗出血丝。
远处货轮的轮廓让他挣扎着站起来挥舞手臂,喉咙里挤出的呼救声却被海风吹散,当货轮靠近到能看清对方表情的距离,甲板上那个高鼻梁的白人船员突然瞪大眼睛,扭头对同伴喊了句什么。
发动机的轰鸣骤然加大,货轮调转方向消失在水平线上,只留下潘濂站在摇晃的木筏上,攥紧了口袋里那枚生锈的鱼钩。
这个被世界遗忘的中国人叫潘濂,海南文昌沙土地里长大的农家孩子,十六岁那年父亲把他送上香港的轮船当学徒,谁曾想八年后他会以这种方式重温故土的渔猎技巧。
德国潜艇击沉英国商船"贝洛蒙"号时,他靠儿时在铜鼓岭海滩练就的水性抓住木板,又在绝望中发现这艘"井"字形救生筏。
金属箱里的40升淡水撑不过十天,但潘濂硬是用罐头盒接雨水,把帆布顶棚改造成集水装置,后来连鲨鱼血都成了他的饮用水源。
木筏四角的桅杆上挂满风干的鱼片,那是他拆了手电筒弹簧做鱼钩的杰作,有次钓到扁体鱼时血腥味引来鲨鱼,这个武师父亲教出来的青年反而用鱼内脏做诱饵,把凶猛的掠食者变成了救命粮。
最艰难的日子里,他连落在筏上的海鸟都不放过,拧断脖子喝血止渴,羽毛粘在浮肿的指关节上像怪诞的手套。
美国《国家地理》后来称这是"人类求生意志的巅峰",可当时路过货船上的白人只看见一个野人般的黄种人,二战时期的种族偏见让他们宁可相信这是日军伪装的陷阱。
潘濂的筏子漂到亚马逊河口附近时,海水颜色从深蓝变成浑浊的黄绿,巴西渔民发现这个会说英语的"野人"时,他正用结绳记日的绳子捆扎最后几片鲨鱼鳍。
133天的漂流让他体重骤降18斤,医院治疗时护士发现他大腿的脓疮里嵌着鱼鳞。
战后移民美国的潘濂总在深夜惊醒,梦见自己还在摇晃的木筏上数月亮圆缺,他发明过一种腌鲨鱼肉的做法,邻居尝了直皱眉头,只有妻子知道这是丈夫对抗记忆的方式。
1991年布鲁克林的葬礼上,四个子女发现父亲攥着当年那枚改造成鱼钩的手电筒弹簧,金属表面的血锈早已渗进指纹般的螺纹里。
如今巴西海岸立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面用中葡英三语刻着潘濂获救的坐标,每年都有中国水手来献上海南特产的马鲛鱼干,他们说咸腥味能穿透时空,给那个始终没等到货船回头的青年捎去故乡的问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