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甘肃武威新鲜大队的社员们正在挖地道,突然发现地道的侧壁有一堵用青砖砌成的墙壁,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社员们打开砖墙,一座古墓映入眼帘,里面一片黑暗,一股阴森的寒气从古墓的深处散出,在场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点怯怯的感觉。 带头拆砖墙的是队里的老社员王德胜,那年他48岁,在新鲜大队住了一辈子。他手里的镐头刚碰到青砖,就觉得不对劲——这砖缝里的白灰硬得像石头,敲上去“当当”响,绝不是村里盖房用的普通材料。旁边的后生李建军年轻,性子急,抄起铁锹就要猛砸,被王德胜一把拦住:“慢着!这砖上有花纹。” 借着煤油灯的光,众人凑近了看,青砖侧面果然刻着模糊的云纹,边缘还带着点青绿色的铜锈。王德胜心里咯噔一下,他小时候听爷爷说,村西头的雷台坡底下有老坟,民国那阵子有人想挖,结果刚动土就下了三天暴雨,后来再没人敢碰。“该不会……真挖到老祖宗的坟了?”他嘀咕着,手心直冒汗。 李建军咽了口唾沫,喉咙发紧:“德胜叔,要不……咱别挖了?这寒气渗得人骨头疼。”说话间,一阵风从地道口灌进来,吹得煤油灯忽明忽暗,古墓深处好像传来“沙沙”声,几个女社员吓得往男人身后躲。王德胜咬了咬牙,从怀里掏出火柴,划亮一根扔进去——火光下落的瞬间,隐约能看到里面堆着些黑乎乎的东西,像是陶罐,又像是金属物件。 “不能瞎动。”王德胜蹲下来,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这要是老坟,就是公家的东西。咱是社员,得按规矩来。”他让李建军赶紧去大队部报信,自己带着几个人守在洞口,谁也不许靠近。有个社员想趁乱摸块青砖回家垫门槛,被王德胜瞪了一眼:“你敢动一下试试?这砖比你爷爷岁数都大,碰坏了咱赔得起?” 那会儿正是挖地道的紧张时候,可听说挖出了古墓,大队书记张福来撂下手里的活就跑来了。他往洞口瞅了瞅,一股土腥味混着说不清的怪味扑面而来,当即拍板:“先停工!派两个人轮班守着,我去县里打电话,找懂行的来看看。” 守夜的是王德胜和李建军。后半夜冷,两人裹着棉袄坐在洞口旁,李建军忍不住问:“叔,你说这里面埋的是啥人?会不会是当官的?”王德胜抽着旱烟,烟锅在黑暗中一亮一灭:“不好说。咱武威这地方,古时候叫凉州,是大地方,埋个把大人物不稀奇。 但不管是谁,都是咱老祖宗,得敬着。”他想起小时候爷爷讲的,说雷台坡底下有金马驹,夜里会出来吃草,难不成……他甩了甩头,觉得自己想多了。 三天后,县里来了两个穿中山装的人,带着放大镜和卷尺,小心翼翼地进了古墓。王德胜他们在外头等着,听见里面传来低低的惊呼声,心都提到了嗓子眼。过了俩钟头,那两人出来,脸色通红,拉着张福来就说:“重大发现!里面有铜车马,还有人俑,看着像是汉朝的!” 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雷台汉墓,墓主人是东汉时期的张掖太守张某。而那些“黑乎乎的东西”里,就有后来成为中国旅游标志的铜奔马——马踏飞燕。可当时社员们哪懂这些,只知道县里的人反复叮嘱:“千万别再挖了,每块砖、每片土都金贵着呢。” 王德胜后来总跟人说,那天摸到青砖的感觉,就像摸到了老祖宗的手。“你说邪乎不邪乎?挖地道本是为了防事儿,没想到挖出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他守着洞口那两夜,总觉得有双眼睛在看着,不是吓人的那种,是像家里老人看着晚辈的眼神,盼着你别做错事。 那会儿的人,没多少文化,却比谁都明白“规矩”二字。他们不懂什么叫文物保护法,只知道“公家的东西不能碰”“老祖宗的东西得敬着”。就因为这份朴素的敬畏,这座藏在地下近两千年的汉墓,才没在慌乱中被破坏,那些精美的铜器、陶器才能完整地重见天日。 要是当时没人拦着,要是有人贪小便宜拆了砖、拿了东西,今天我们还能看到那匹昂首奔腾的铜奔马吗?很难说。有时候,守护历史的,未必是学富五车的专家,可能就是一群守着本分的普通人,他们心里的那杆秤,比任何规矩都准。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69年,甘肃武威新鲜大队的社员们正在挖地道,突然发现地道的侧壁有一堵用青砖砌
佳佳怡
2025-08-03 01:35:2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