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持续4天3夜的旅顺大屠杀中,一名日军正要割下一名母亲的乳房,2岁的女儿却挡住了刺刀,嘴里哭喊嘟囔着“不要……” 旅顺大屠杀发生在1894年11月21日到24日,是中日甲午战争里最让人心寒的一页。那时候,日军攻下旅顺后,没想着占领就完事,而是对城里的中国军民展开了疯狂的屠杀和抢掠。 你知道吗?那时候的旅顺,可不是普通小城。它是北洋水师的重要军港,城里有军工厂、炮台,还有上万百姓靠着港口讨生活。渔民清晨出海打渔,商贩在街巷里吆喝,孩子们背着布包去私塾——谁能想到,一场灭顶之灾正藏在硝烟背后。 11月21日那天,日军攻破城门时,不少百姓还以为是清军回来了,跑到街上张望,迎面而来的却是端着刺刀的日军。 美国传教士艾伦当时就在旅顺,他在日记里写过一个细节:城破第三天,他在一条巷子里看到十几个百姓躲在水缸后面,日军发现后,直接把刺刀捅进缸里,血水混着水从缸缝里流出来,淌了满地。 还有英国《泰晤士报》的记者,跟着日军进城采访,却吓得赶紧把所见所闻寄回国内——他说日军把婴儿挑在枪尖上取乐,把老人绑在柱子上当靶子练刺杀,这些文字后来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可当时的清政府,连一份像样的抗议照会都发不出来。 那个挡在刺刀前的2岁女孩,没人知道她叫什么,也没人知道她最后怎么样了。但艾伦的日记里提过,有个母亲把孩子藏在炕洞里,自己冲出去引开日军,最后被砍倒在院子里,血顺着门缝流进炕洞,把孩子的衣服都染红了。等日军走后,邻居掀开炕板,孩子还在哭,嗓子都哑了,手里攥着母亲塞给她的半块窝头。 日军为啥要这么做?有人说他们是为了报复清军的抵抗,可当时旅顺的清军早就溃散了,城里大多是手无寸铁的百姓。后来解密的日军军邮里藏着答案——一个士兵在信里跟家人说:“长官说,要让清国人怕我们,怕到不敢再跟皇军作对。”说白了,就是想用最残忍的方式摧毁中国人的意志。 可他们算错了一点。城里有个叫陈启发的铁匠,躲在打铁铺的炉灰里,亲眼看着日军把他的三个儿子全杀了。日军走后,他从灰里爬出来,没哭,只是把儿子们的尸体拖到后院埋了,然后揣着一把淬了火的凿子,蹲在日军营房附近守了三天。 第四天清晨,一个落单的日军军官经过,他冲上去一凿子凿穿了对方的喉咙,自己也被赶来的日军乱刀砍死。这样的反抗,在旅顺城里还有不少,只是大多像火星一样,没等燎原就灭了。 那时候的清政府在干啥?北洋水师的舰队躲在威海卫不敢动,朝廷里还在为要不要和谈吵来吵去。有人说要严惩日军,有人说不如割地赔款求个安稳。可旅顺城里的百姓等不起啊,他们等来的只有屠刀和火焰。英国记者后来感慨:“这个国家的政府,像抛弃一件旧衣服一样抛弃了它的人民。” 现在再想那个2岁女孩的哭喊,“不要……”她可能还不懂死亡是什么,只是本能地想护住母亲。可就是这最纯粹的本能,撞上了最野蛮的暴行,成了那段历史里最扎心的一道疤。 我们记住旅顺大屠杀,到底是为了啥?是为了记恨吗?或许不是。是为了看清,当一个国家软弱时,百姓会付出怎样的代价;是为了明白,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其实藏着一个民族最痛的教训。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哥哥极力反对、我出国读全奖博?[哭哭]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