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美国对台湾征收20%关税,台学者何启圣今日发文向大陆提出建议:“既然美国早已把台湾定位为单边盘算的对象,那么大陆其实完全可以改变打法,不再只是被动回应。 这番话,不是空泛喊话,而是基于现实算账。先看美国这边的算盘。自2023年《芯片与科学法案》落地后,华府对全球芯片流动的干预力度逐年加剧。 特别是针对台积电这样的关键企业,一边要求它去美国建厂,一边又在出口上设限,典型的“要你的人,也要你的命”。 最新这一轮20%关税,直接冲着台系高科技而来,等于把台湾推上了一个没有回头路的单边赌桌。 问题是谁来买单?答案很简单:台湾自己。根据2023年财务数据,台湾对大陆出口总额超过1500亿美元,占比高达42%。 其中半导体产业独占鳌头,占GDP比重15%左右。美国加税,不仅卡住了台湾的对美出口,还会间接波及它对大陆的市场信心。 而这恰恰是何启圣提出建议的出发点,既然美国早就把台湾当成了棋子,大陆为啥不能把局面反过来下? 台湾的经济构成早已不是一座孤岛。岛内的出口导向模式决定了它必须依赖稳定的区域市场,而大陆正是那个能稳得住阵脚的市场。 2023年数据显示,台湾对大陆的进口依赖也达到22%,两岸贸易对台湾GDP的直接贡献超过6.5%。 这意味着,一旦大陆调整策略,不论是关税、投资审查,还是绿色能源合作,台湾的经济都会立刻感到“气温变化”。 这不是威胁,是现实。回顾1990年代起台商赴陆投资浪潮,到2010年两岸签署ECFA协议,两岸经济早已你中有我。 ECFA签署后,两岸贸易在十年内增长了120%以上,累计台湾对大陆投资规模超过2000亿美元。尽管当前民进党当局试图削弱ECFA的影响力,但经济规律可不是选票能改写的。 何启圣的建议,实则是希望大陆能在当前复杂格局中,主动出牌。不是去干涉台湾内部,而是在中美博弈中,把台湾商品的利益也纳入自己的谈判筹码。 比如,在中美贸易磋商中建议设立“台湾商品例外清单”,对关键领域如农产品、精密制造进行关税豁免。这不仅能缓解岛内企业压力,也能展示大陆的包容态度。 进一步大陆还可以尝试设立两岸联合绿色能源项目。参考2022年大陆“双碳”政策背景,新能源领域是未来合作的突破口。 设想一下,如果大陆通过专项基金吸引台资企业共同开发新能源技术,不仅能提供实际利益,还能降低岛内对美国新能源补贴政策的依赖。 当然,这一切都不能脱离现实政治的掣肘。岛内“台独”势力仍在推动所谓“去中国化”,对任何两岸合作都贴上“统战”标签。 2023年数据显示,台湾政坛分裂指数显著上升,社会氛围更加撕裂。在这种背景下,大陆若要推行主动策略,就必须保证其措施是透明且可量化的。 设立一个面向台湾中小企业的专项经贸平台,直接将关税优惠、技术转移等落到企业账户,而不是通过当局中转,才能赢得民间信任。 外部压力也不容忽视。美国方面可能通过商务部或白宫声明,对大陆上述行为进行“干涉台湾内部事务”的指责。 最直接的就是限制技术出口或加大对台军售,大陆可以借助联合国、RCEP等多边平台,强调自身措施的开放性与经济合理性,削弱美国在国际舆论场上的道德制高点。 从战略角度看,大陆此时主动作为,不仅是经济对冲,更是舆论战的转身。 过去,美国在构建“民主对抗威权”叙事中,频频以台湾为样板,而大陆若能通过经济融合和民间交流,转化台湾民意,就能从源头上打破这种话语结构。 比如,恢复两岸旅游、推动高校联合办学、开展青年创业孵化,都是可操作的路径。 如果这些路径成功,不仅两岸经济将重新融合,民心的回流也将成为和平统一的软着陆条件。 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完全可以借鉴,打造“台海经济圈”,让台湾年轻人把未来想象放在和平发展上,而不是台海对峙上。 信息来源: 《美国公布对台关税》——环球时报
针对美国对台湾征收20%关税,台学者何启圣今日发文向大陆提出建议:“既然美国早已
飞绿说历史
2025-08-02 16:24: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