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前问他这是干什么?孔子说:“妈死了,不知道爹是谁,没法埋。”[狗头] 孔子十五岁时,母亲颜徵在病逝,留给这个少年一个难解的困境:按周朝习俗,父母去世后应合葬一处,可他根本不知道父亲埋在哪里。 孔子的身世颇为复杂,父亲叔梁纥出身贵族世家,但家道中落,六十多岁时迎娶了十几岁的颜徵在。这桩婚姻在当时并不被看好,两人年龄相差悬殊,且叔梁纥已有正妻。孔子三岁时父亲病故,正妻不容母子二人,颜徵在只能带着幼子另寻住处。 单亲母亲抚养孩子并不容易。颜徵在靠纺织和其他零工维持生计,住的是简陋民房,吃的是粗茶淡饭。她从不在孩子面前提及丈夫的往事,包括叔梁纥的墓地位置。 母亲去世后,孔子做了个看起来奇怪的决定:把母亲的棺材抬到曲阜最繁华的五父衢路口,就那么停放着。这条路是城中要道,南来北往的人都要经过。 当时的曲阜城不过四五万人口,什么风吹草动都传得很快。孔子的举动很快成了街头巷尾的话题。几天后,一位赶车的老人路过,仔细看了看棺木的样式和上面的标记,认出这是叔梁纥家的东西。 老人找到孔子,说自己年轻时给叔梁纥家干过活,知道老爷子埋在城外的防山。孔子终于找到了父亲的墓地,将父母合葬在一起。 这次经历改变了孔子的人生轨迹,认祖归宗后,他得以接触叔梁纥留下的藏书,学习贵族子弟才能接受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十九岁时,他娶了亓官氏,开始在鲁国担任小官,管过仓库,做过牧场监督。 孔子他发现贵族子弟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而平民百姓的孩子只能跟着父辈干农活或手艺活,几乎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三十岁左右,孔子在鲁国已小有声名。他开始收徒讲学,不论出身贵贱,只要肯学就收。这在当时是个创举,因为此前的教育基本只面向贵族。 孔子的学生来自各个阶层,有贵族子弟,也有商人、手工业者的儿子,甚至还有曾经当过盗贼的人。他常说,人的品格比出身更重要,学习能力比财富更珍贵。 四十多岁时,孔子开始在政坛崭露头角,曾担任鲁国的司法官员。他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颇有成效,比如规范市场交易,整顿官员作风。但政治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他倍感困扰。 五十五岁那年,孔子带着弟子们离开鲁国,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游历。他们先后到过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等地,向各国君主推介自己的治国理念。 这段游历并不顺利,有些国君礼貌地接见了他们,听完讲述后却没有采纳建议。有些地方甚至把他们当作麻烦,不太欢迎。孔子一行人常常食不果腹,居无定所。 尽管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但这段经历让孔子的思想更加成熟。他提出"仁者爱人"的核心理念,强调统治者应该关爱百姓,百姓之间也应该相互友善。 六十八岁时,孔子返回鲁国,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和整理典籍上。他删定《诗经》,修订《尚书》,编写《春秋》,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把他的言论和行为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书中记录了许多生动的对话,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这些话至今仍被人们传诵。 回头看孔子少年时期的那个机智之举,它反映了一个重要问题:传统礼制与现实生活之间常常存在矛盾。孔子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葬母的难题,既遵循了孝道,又找到了可行的办法。 这种灵活务实的态度,也许正是儒家思想能够传承至今的原因之一。它既强调对传统的尊重,又允许在具体实践中因地制宜,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主要信源:(光明新闻——“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与孔子的父母) YK0716
孔子在15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可是他却不给母亲下葬,就停放在马路边。行人看到后上
天地菜男
2025-07-21 04:28:2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