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被押赴刑场时拍下的照片,当时赵洪文国已经68岁,组织考虑到她抗战有功,本想留她一命,但是她杀害的200多名烈士的家属极力反对,纷纷控诉她的罪行,因为民愤极大,最后判处了死刑。[狗头] 1950年2月18日,四川什邡县刑场上,一位68岁的白发老妇被执行死刑。围观群众中有人认出了她——这就是曾经名震东北的"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 十多年前,她还是让日军头疼不已的抗日义士,如今却因为在解放战争中的所作所为走上了刑场。 赵洪文国1881年出生在辽宁岫岩的一个满族家庭,丈夫早逝后独自抚养三个儿子。九一八事变爆发时,她已经50岁,本可安享晚年,却做出了改变命运的选择。 1931年冬天,她变卖了辽阳的16间房产和全部家当,购买枪支弹药组建抗日队伍。起初只有十几个人,主要是她的儿子和邻居青年,取名"少年铁血军"。 她的队伍从袭击日军运输队开始,逐渐发展壮大。1932年春,她指挥部队夜袭海城日军据点,缴获轻机枪两挺、步枪30多支。这次胜利让她在当地抗日队伍中声名鹊起。 日军开始重点关注这支队伍。1933年秋,日军包围了她在岫岩的据点,烧毁房屋,抓捕她和部分队员。在狱中,日军用尽酷刑逼她投降,她始终没有屈服,还趁看守不备组织了一次越狱。 这次越狱共救出被关押的抗日人员和无辜村民300多人,其中包括十几名重要的抗日骨干。事后日军悬赏五万大洋要她的人头,但她的队伍反而越来越强大。 抗战期间,她的部队最多时达到5000多人,活跃在辽南一带。她曾经在一次战斗中用轻机枪打下过日军的侦察机。 1937年七七事变后,她率部南下参加正面战场作战。在华北地区,她指挥部队参与了多次战斗,其中最著名的是配合八路军攻打北平外围的日军据点。 她的作战风格很有特色,喜欢夜战和奇袭,经常亲自端着双枪冲在前面。当时的国民党将领冯玉祥见过她之后,称赞她是"女中豪杰",这个评价传开后成了她的另一个外号。 然而抗战胜利后,局势发生了根本变化。1946年,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赵洪文国选择站在了国民党一边。她接受蒋介石的任命,担任"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八军司令"。 1948年东北战场形势逆转后,她带着残部转战关内。1949年初,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她却仍然坚持抵抗,被任命为"西南反共游击军总司令"。 这时的她与抗日时期判若两人,1949年下半年,她率领的武装在川西地区烧杀抢掠,攻击人民政府,围攻县城,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她的部队在短短几个月内,杀害了解放军战士和地方干部群众200多人。更让人愤怒的是,解放军派去劝降的谈判代表也被她下令杀害。 人民政府多次派人劝她投降,承诺既往不咎。但她每次都拒绝,还说"知我者唯蒋委员长,我决不背叛青天白日旗"。这种态度让当地群众非常愤怒。 1950年2月,她在大邑县三河乡被解放军包围。战斗中她的两个儿子阵亡,她本人也身受重伤被俘。 审判时,法庭调查了她的全部经历。虽然考虑到她的抗日功绩,但她在解放战争中的罪行让当地民众群情激愤,最终被判处死刑。 周恩来总理曾经过问过这个案子,考虑是否可以从宽处理。但鉴于民愤太大,加上她本人态度顽固,最终还是维持了原判。 行刑当天,她穿着一身黑色棉袄,头发花白但梳理整齐,走路时腰板挺直,看不出恐惧的神色。围观的群众中,有人为她的抗日功绩惋惜,也有人因她晚年的罪行而愤怒。 这个复杂的历史人物让人深思,她在民族危亡时刻能够挺身而出,散尽家财投身抗日,体现了可贵的民族气节。但在国家政权更替的关键时刻,她却选择了错误的道路。 从抗日英雄到阶下囚,赵洪文国的人生轨迹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个人的政治选择往往决定了历史的评价,而这种选择一旦做出,就很难回头。 她的经历说明,历史功绩不能成为犯罪的护身符,人民的利益才是最终的判断标准。无论曾经多么辉煌,背离人民利益的行为终将受到历史的审判。 时至今日,人们对赵洪文国仍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她是时代的悲剧人物,有人认为她咎由自取。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选择比出身更重要。 信源:百度百科——赵洪文国 YK0716
1950年,“双枪老太婆”赵洪文国被押赴刑场时拍下的照片,当时赵洪文国已经68岁
天地菜男
2025-07-20 12:46:38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