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35岁的农民咳嗽10年,但却一直拒绝就医,一天,他突然用力一咳,一个异物喷出来,妻子带着异物给医生,谁料,医生看完后,立马去报警......
主要信源:(西部文明播报2022.8.16——男子高其煊在咳嗽的时候,从嘴里咳出了一团黑色的物体,是一颗子弹;山东省费县地方志办公室编——《费县志》)
1956年秋天,山东滨州高新区的一个普通清早,老农高其煊扛起锄头正要出门下田。
突然胸口发闷喉咙发痒,他扶着门框剧烈咳嗽起来,竟咳出一口暗红色血块。
家人慌忙要送医时,又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喘中,有个硬物"当啷"掉在泥地上:竟是一枚带着锈迹的子弹头。
在众人目瞪口呆的注视下,老农抹去嘴角血沫平静地说:"这是十年前的旧伤了。"
时间倒回1921年,高其煊出生在山东邹平。
当日本全面侵华的铁蹄踏碎卢沟桥时,他刚满十六岁。
彼时山东早成重灾区,自1919年《凡尔赛条约》将德国在山东权益转交日本,齐鲁大地便饱受欺压。
1937年底,日军全面占领山东,高其煊家传的馒头店被砸得稀烂,白面粮油被哄抢一空。
父亲望着满地狼藉老泪纵横,两个儿子却咬碎钢牙,当夜就摸进八路军的招兵点。
据《山东抗日战争纪实》载,1938年仅滨州地区就有八千青年加入抗日武装。
1939年春,高其煊兄弟正式编入八路军老七师。
但连长发现这小伙子头脑活泛,派他重返馒头店建立情报站。
蒸笼热气里,高其煊整天跟日伪军周旋:给翻译官塞馒头套话,往伪军队长兜里藏烟卷。
某次听伪军抱怨"明早去李家集催粮",他连夜把消息插在芦苇丛的暗桩上。
凌晨果然有支日军中队扑空,反被埋伏的县大队缴了三十条枪。
这种"馒头情报"传递整整持续五年,滨州市档案馆现存1943年敌工部嘉奖令里仍有"馒头铺情报组"的记录。
最凶险在1941年深秋。
高其煊刚藏好密信出门,三个日本特务就横在路口。
他假装系裤带,脚尖飞快把信搓进土里。
特务把他全身搜遍,却搜不出薄纸片。
早就知道会遇到这种情况,高其煊已经特意将情报写在半透明薄油纸上。
可当他转身走出百来步,芦苇荡里又蹿出两个便衣尾随。
小伙子故意把布鞋甩进河里,光脚钻入半人高的苇丛。
特务在岸上干瞪眼时,他早像泥鳅般从涵洞潜出三里地,把增兵部署图塞进联络站的树洞。
三天后这份情报变成捷报:八路军在济阳设伏全歼运输中队,缴获的卡车让罗荣桓师长都喜出望外。
1945年8月日寇投降时,高其煊胸口却添了新伤。
那年夏天在攻打印刷厂的战斗中,日军藏在阁楼里的机枪突然扫射,子弹打穿他左肺卡在肋骨间。
随军医生在土坯房手术时,煤油灯却被炮火震灭。
等送去后方医院,弹头已经和胸膜长在一起了。
他退伍回乡那天,背包里除了解放纪念章,还有张"肺部金属异物滞留"的伤残证明。
此后十年间,这颗黄豆大的铅块像颗活火山。
犁地时发作就像被电钻凿胸,有年收麦子咯血染红半捆麦秆。
县医院新来的大夫看过X光片直咂舌:"弹头离肺动脉只差毫厘,随时要大出血啊!"
高其煊却把病历压在箱底。
他见村里还有残腿老兵拄拐种地,便对妻子说:"国家刚建起,炸药都省着开矿用,咱别费那钢板钉子了。"
咳嗽吐弹那年,县武装部长带记者登门采访。
老汉握着乌亮的弹头,望着满院金灿灿的玉米堆笑了:"当年钻涵洞憋气差点淹死时,哪能想到今天吃白馍住瓦房呢?"
自此每天清晨,滨州乡野总飘荡着沙哑的军歌,那是老民兵在自家院里唱《八路军进行曲》,震得槐树上的麻雀扑棱棱飞。
他把带血的子弹用红绸布裹了,挂在堂屋主席像旁,成了最特殊的军功章。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用户10xxx29
好样的!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立了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