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总理在里约发表了震惊世界的讲话:我们还没有谈论完全去美元化,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已经开始了,即使一开始只去美元化10%或20%,也会有所不同。 马来西亚近年来与周边国家的金融合作动作,以及中马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的惊人跃升。早在 2023 年 8 月,印尼、马来西亚、泰国三国就签署本币交易协议,允许企业在贸易和投资中直接使用各自货币,无需美元中介。 这一协议的直接效果是,印尼与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中,本币结算占比显著提升。这种区域合作的逻辑很简单:东南亚国家之间贸易频繁,使用本币结算既能降低交易成本,又能规避美元霸权带来的金融风险。 紧接着,马来西亚与中国的合作更进一步。2024 年,中马跨境人民币业务收付金额超 3000 亿元,在东盟国家中排名第二,其中货物贸易中人民币结算占比达 24%,较此前的 1.2% 增长近 20 倍。 具体到操作层面,马来西亚 13 家银行的 App 已接入中国支付系统,用户可直接用人民币在中国消费,一年间交易额暴涨 6 倍。这种支付系统的互联互通,让中马企业在跨境交易中彻底绕开美元,直接以本币结算,既便捷又安全。 近年来,东盟国家普遍感受到美元霸权的压力。美联储的加息政策导致东南亚货币大幅贬值,而 80% 的区域出口贸易以美元计价,进一步放大了汇率风险。 为应对这一挑战,东盟在 2023 年推出本币交易框架,鼓励成员国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使用本地货币。马来西亚作为东盟重要成员,积极响应这一倡议,与印尼、泰国等国的合作正是这一战略的具体落地。 除了区域合作,马来西亚还在国际层面寻找支持。该国已申请加入金砖国家,与金砖成员国的贸易额占其总贸易额的 35.7%。金砖国家正推动建立本币支付系统,旨在绕开 SWIFT 体系,减少对美元的依赖。虽然马来西亚尚未直接参与这一支付系统,但通过与中国、印度等金砖国家的合作,其去美元化进程获得了更强的国际背书。 值得关注的是,马来西亚的去美元化与货币政策调整形成了协同效应。2025 年 5 月,马来西亚央行下调法定准备金率 1 个百分点,释放约 190 亿林吉特流动性,以应对市场波动。这一政策为企业提供了更宽松的融资环境,同时也为扩大本币结算创造了条件。央行的声明明确指出,此举旨在增强金融体系的灵活性,以适应国际贸易中货币多元化的趋势。 然而,去美元化并非一帆风顺。尽管马来西亚与印尼、泰国的合作取得进展,但三国在金融资产交易中的本币使用仍处于起步阶段。美元在国际储备和结算中的主导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马来西亚的外汇储备中仍有相当比例以美元持有。但正如总理安瓦尔所言,即便只是减少 10% 或 20% 的依赖,也能在贸易谈判、汇率管理等方面获得更大主动权。 在吉隆坡的商场,越来越多商家开始接受人民币支付。在中马边境的贸易口岸,以林吉特和人民币结算的交易占比逐年上升。这些微观层面的改变,汇聚成宏观经济的大趋势:2025 年一季度,中马跨境人民币业务收付金额同比增长 27%,显示市场对人民币的接受度持续提升。 当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在区域贸易中使用本币结算,当金砖国家推动建立独立的支付系统,美元霸权的根基正在悄然松动。但这一进程充满挑战:如何平衡区域合作与国际规则,如何应对美国可能的反制措施,都是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不过,正如马来西亚的实践所示,只要迈出第一步,即便只是减少 10% 的依赖,也足以在全球金融格局中激起涟漪。更多国家效仿马来西亚,美元霸权还能维持多久?这或许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马来西亚总理在金砖峰会上讲话:我们还没谈完全去美元化,但已经迈出第一步——和
【1评论】【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