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8 日,德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一艘中国军舰在红海上空使用激光照射了一架执行欧盟 “阿斯皮德斯” 护航任务的德国侦察机,随后召见中国驻德大使提出外交抗议。 根据德国国防部披露的信息,事件发生在 7 月 2 日也门海岸附近。德国方面称,侦察机在执行任务时遭到中国军舰无预警激光照射,导致飞行任务中断,最终安全降落在吉布提基地。德方强调,此举 “危及人员安全、干扰军事行动”,是 “完全不可接受的行为”。 德国外交部对具体时间、地点及涉事军舰信息语焉不详,仅透露侦察机型号可能为 Airbus A319OH 或 “飞马” 电子侦察机。德国军方承认侦察机未受损且已恢复作业,机组人员也无伤亡。这与德国高调的外交抗议形成鲜明对比,不禁让人质疑其动机是否超出事件本身。 从技术层面看,中国海军舰艇并未配备固定激光武器。根据公开资料,中国驱护舰主要依赖传统近防炮和导弹系统,激光设备多为便携式低功率装置,用于测距或警告。052D 型驱逐舰通常配备激光测距仪,在遭遇抵近侦察时可通过照射对方光学传感器进行驱离。这种方式既能传递威慑信号,又避免造成实质性伤害,符合国际通行的海上安全操作规范。 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双方对红海行动的定位差异,欧盟 “阿斯皮德斯” 行动名义上是护航,实则包含情报搜集任务,而中国海军第 47 批护航编队在红海执行的是独立护航任务,强调 “不参与军事联盟,仅保障航道安全”。 德国侦察机频繁抵近中国军舰,可能试图收集电磁信号或战术数据,这对中方舰艇的信息安全构成威胁。在多次警告无效后,中方采取激光照射作为合理反制措施,符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关于 “航行自由不得危害他国安全” 的原则。 德国的激烈反应背后,折射出其在红海战略中的多重困境。一方面,德国试图通过参与欧盟行动提升自身军事影响力,却在 2024 年因误击美军无人机暴露技术缺陷。 此次事件中,德国侦察机的传感器可能因激光照射受损,暴露出其装备抗干扰能力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德国经济高度依赖红海航道,2025 年上半年对华出口额同比增长 12%,但红海危机导致航运成本飙升,迫使德国在安全与经济利益间艰难平衡。 尽管双方在 7 月 3 日的外交与安全战略对话中强调 “合作共赢”,但德国近期将中国列为 “系统性对手”,并在台湾问题上小动作不断。此次事件可能被德方用作对华施压的筹码,试图在欧盟内部塑造 “中国威胁” 叙事,为其扩军和战略自主寻求借口。 回顾历史,西方国家炒作 “激光威胁” 并非首次。2023 年加拿大曾指控中国军舰激光照射其侦察机,最终被证实是加方抵近侦察在先。2018 年美国也上演过类似戏码,但均因证据不足不了了之。这些案例表明,所谓 “激光攻击” 往往是某些国家为掩盖自身挑衅行为而制造的舆论工具。 对中国而言,此次事件是维护国家主权与海洋权益的又一次考验。中国海军在红海的行动始终遵循国际法,既坚决反制外部威胁,又避免局势失控。 正如中国在吉布提保障基地的建设所展现的,中国致力于通过合作而非对抗维护地区安全。德国若想真正解决问题,应摒弃冷战思维,通过对话而非施压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当前,红海局势已成为全球安全的 “火药桶”。中德作为全球重要经济体,有责任为稳定局势发挥建设性作用。德国若继续借题发挥,不仅会损害自身国际形象,还可能将红海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7月8日,德国政府发表声明称,一艘中国军舰在红海上空使用激光照射了一架执行
非常盘点中
2025-07-09 15:14:01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