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让欧洲人彻底明白,原来我们“中国制造”这么重要!今年夏天热浪席卷欧洲,多个国

非常盘点中 2025-07-09 11:13:47

高温让欧洲人彻底明白,原来我们“中国制造”这么重要!今年夏天热浪席卷欧洲,多个国家都在承受着40度以上的高温天气,西班牙最高气温甚至达到了46摄氏度,德国铁路停运,法国1000多所学校停课,然而谁也没想到,欧洲的空调是个“稀罕货”。 极端高温下的欧洲,正经历着多重生存考验。在法国巴黎,地铁车厢内温度超过 40 摄氏度,乘客不得不手持冰袋降温;意大利罗马的露天咖啡馆里,顾客们躲在遮阳伞下,却仍被地面反射的热浪炙烤得坐立不安。 更严峻的是,高温已造成人员伤亡:西班牙 6 月因高温死亡人数超过 380 人,意大利多地急诊接诊量激增 20%。然而,当欧洲人试图用空调缓解酷热时,却发现这一在其他地区司空见惯的家电,在欧洲竟成了奢侈品。 欧洲空调普及率低下的背后,是一整套根深蒂固的结构性矛盾。其一,欧洲建筑多采用厚墙体、小窗户的设计,旨在冬季保暖而非夏季散热,许多老建筑甚至没有预留空调外机安装位置。例如在英国,政府常以 “影响建筑外观” 为由拒绝空调安装申请,尤其在历史保护区内。 其二,能源成本高昂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自俄乌冲突以来,欧洲天然气价格飙升,电价一度达到每度 2.76 元人民币,运行一台空调的月电费可能超过 100 欧元。 其三,欧洲长期秉持 “慎用空调” 的政策导向,国际能源署曾直言,欧洲 “根本没有使用空调的传统”。这些因素叠加,导致欧洲空调普及率长期低迷,即便在热浪频发的今天,仍有 80% 的家庭未安装制冷设备。 然而,中国空调品牌正以迅猛之势填补这一市场空白。2025 年 1-5 月,中国对欧洲家用空调出口量达 1277.3 万台,同比增长 31.5%,美的、海尔等品牌的产品在德国、法国等地甚至出现售罄现象。美的专为欧洲市场研发的 PortaSplit 空调,凭借便捷安装和高能效特点,已在德国售出 10 万台,并计划拓展至西班牙、英国等国。 海尔空调今年在欧洲销售额增长约 30%,在意大利专业渠道、西班牙零售渠道均占据领先地位。这些中国产品不仅价格亲民,更针对欧洲市场优化了能效标准,例如某品牌便携空调仅需 1 度电即可连续运行 6 小时,完美契合欧洲消费者对低能耗的需求。 欧洲能源政策的矛盾性,进一步凸显了中国制造的不可替代性。近年来,欧洲大力推进能源转型,却过度依赖天然气进口,导致电价居高不下。欧洲对空调能效标准的严苛要求,反而为中国企业创造了机会。中国占全球空调产能近八成,且在低碳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能够提供符合欧洲环保要求的产品。 美的 PortaSplit 空调采用新型冷媒,温室气体排放量较传统产品降低 70%,恰好满足欧洲未来几年的能效替换需求。反观欧洲本土企业,因长期忽视空调市场,在产能和技术上已落后于中国同行,德国老牌空调企业甚至宣布裁员 15% 以应对竞争。 过去几十年,欧洲将大量制造业环节转移至海外,导致本土供应链断裂。以空调为例,欧洲本土企业仅掌握高端市场,而中低端产品完全依赖进口。当热浪来袭时,欧洲才发现自己既缺乏足够的产能,也没有快速响应市场的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完整的空调产业链,从压缩机到整机生产均能实现自主供应。宁波的奥克斯工厂仅需 48 小时即可完成生产调整,稳定供应专供南欧的高湿度机型;海尔在意大利增设配件中心,保证产品运抵后 24 小时内安装到位。这种高效的供应链响应能力,让中国空调在欧洲市场迅速占据 30% 以上份额。 高温还暴露了欧洲在应对气候危机上的制度性缺陷,尽管欧盟提出了雄心勃勃的减排目标,但在实际执行中,建筑规范、能源补贴等政策未能及时调整。西班牙政府虽立法禁止高温时段户外作业,却未同步推进建筑隔热改造。 法国开放市政泳池供居民避暑,却未解决家庭制冷设备短缺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欧洲消费者的观念也在悄然转变。过去被视为 “奢侈品” 的空调,如今正逐渐成为生活必需品。英国空调咨询量近五年增长三倍,国际能源署预测,到 2050 年欧盟空调数量将增至 2.75 亿台,是 2019 年的两倍以上。 这场热浪不仅是对欧洲基础设施的考验,更是对全球供应链韧性的检验。当欧洲人在酷暑中抢购中国空调时,他们或许未曾想到,这些看似普通的家电背后,是中国制造业数十年积累的技术优势、完整产业链和高效供应链。 从西班牙的海滨城市到德国的工业重镇,中国制造的空调正在改写欧洲的夏日生存法则。而欧洲在追求环保与能源独立的同时,是否也该反思自身的供应链安全? 当极端天气成为常态,一个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浮现:在全球化深度融合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而中国制造的价值,或许远不止于提供一台制冷设备。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