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中国驻德国大使馆来了一封加急电报,直接送到了朱德手里,信里说,他名下在德国银行有一笔九万五千多马克的存款,折合人民币三十几万元。
那年的北京,一个平常的午后,朱德刚领完当月400元的工资,正仔细地把钱分成几份装进信封。
秘书端着茶进来,忍不住提议他申请涨工资,却被他严肃拒绝:"一级工资已经比老百姓高多了,无功不受禄!"
话音未落,驻德大使馆的加急电话突然打来,说他在德国银行有笔95008.3马克的巨款,折合人民币三十多万元。
朱德握着电话愣住了,他这辈子穿补丁衣服、吃菜糊糊,连超支的五十斤粮食都要全家喝稀饭补回来,怎么可能在国外有存款?大使馆工作人员赶紧解释。
1937年,延安,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初见朱德时,他正和士兵一起啃高粱米饭,旧军装洗得发白。
原计划短暂的采访变成数月同吃同住,她跟着朱德上前线,用镜头和钢笔记录下最真实的中国革命,后来她写下《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成为西方世界首部朱德传记。
1950年,史沫特莱在苏联病危,遗嘱里特意交代两件事,把书稿的九万多马克稿费赠予朱德,声明"这笔钱属于中国人民",希望骨灰能安葬在她深爱的中国土地。
直到八年后,中国驻德使馆才辗转查明这笔存款的来龙去脉,家人曾劝朱德留些钱贴补家用,毕竟他糖尿病不能吃荤菜,还要抚养二十多个烈士遗孤,饭桌上好菜都紧着孩子们。
但他连账目都没细看,直接让使馆买成最新科技书籍,六个装满德文、英文、俄文原版专著的大木箱漂洋过海,冶金、化学、机械领域的珍贵资料被分给中科院和清华。
同一年的国际舞台上,中苏正因为"长波电台"事件剑拔弩张,赫鲁晓夫想在中国建军事通讯设施被毛泽东拍桌子怒斥"侮辱主权"。
而朱德处理这笔跨国遗产时,展现的却是另一种胸怀,他清楚记得史沫特莱伏案写作的样子:"那些稿费不是为了我个人,是为了记录中国革命的命运。"
当使馆人员询问墓碑刻字内容,他提笔写下"中国人民之友",骨灰安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那天,元帅独自在办公室静立良久。
三十多万元在当年能买北京多少套四合院?没人算得清,但知道晚年朱德存款仅剩两万元,全是自己稿费攒的,临终前叮嘱全部交党费。
史沫特莱的馈赠变成科学书籍里的铅字,滋养出两弹一星的雏形,他拒绝涨工资的400元月薪,最终化作云南贫困山区的希望小学。
这种选择在今天看来近乎不可思议,却是那代人的精神底色,当西德还和中国隔着冷战铁幕,这笔跨国存款的处置方式,早就在用行动书写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注脚。
信息来源:青州党建(2025年4月16日)《1958年朱德德国存款事件背后的跨国情谊》
皆如意
高风亮节朱老总,中华民族大英雄!!!
用户16xxx51 回复 07-06 16:36
朱老总,一根扁担打天下,小学学过
家在滩扒沟 回复 用户16xxx51 07-07 00:09
朱德的扁担
天河一号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胸怀祖国、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献身的高风亮节,是真正的大公无私之人。
沁雨
朱老总伟大品格千古流方
山青水秀
致敬老一辈革命家,胸怀坦荡,后辈楷模,中国脊梁!
用户10xxx27
朱老总那代领导人,带领人民打天下,搞建设,促发展,身正廉洁就是全国人民的榜样,鼓舞带动人民克服困难,完成了工业体系建设。
用户12xxx71
平平安安就是福
闲事不管
[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玫瑰]
张连珠
此事是实情,但说秘书让朱德涨工资却是小编凭空瞎编滥造!
用户10xxx89
58年的德国?
浮点 回复 07-06 22:43
应该是东德
常叹此身非我有
不是很明白美国记者的书的稿费为什么是战败国德国的马可,又存在德国?——1950年的德国还没恢复元气吧,连《拉贝日记》的作者拉贝都吃不饱
我是流氓我怕谁 回复 07-06 20:23
西德应该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