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林徽因叔叔林觉民牺牲后,遗书由友人带回老家,途中遇到土匪,土匪看完遗书后,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乞求原谅,最后将行李如数奉还,并一路护送友人离开。 1911年春天,中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已到了风雨欲坠的边缘,无数有志青年走上了推翻封建的道路,就在这年的四月,一场轰轰烈烈的起义在广州爆发。 林觉民年仅二十四岁,作为同盟会的敢死队成员,毅然投身这场注定血与火交织的革命,他深知此行凶多吉少,因此在起义前三日,于香港一间临时住所内写下两封家书,一封给父亲,一封给怀有身孕的妻子。 尤其是写给妻子的那一封,字字真情,句句诀别,后来这封信被称为《与妻书》,成为近代中国最令人动容的文字之一。 林觉民自小聪颖过人,自觉无法忍受腐朽体制下的虚伪与束缚,拒绝走科举之路,改而追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不仅在思想上早早觉醒,更因深刻体会民众的苦难而坚定走上革命道路。 起义前夜,他回到福州与亲人匆匆道别,未将真实意图透露,面对即将分别的妻子,他既舍不得,也无法带她同行,于是他将无法开口的情感与牺牲的决心,都倾注在那方素帕之上。 他在信中倾诉对妻子的深情,也坦陈为了天下人幸福必须舍弃小家的无奈,这并非一封简单的家书,而是一篇生命绝笔,是爱与信仰交织之下的灵魂呐喊。 起义最终失败,林觉民不幸被俘,面对严刑与威胁,他始终坚持信念,毫不动摇,在狱中他平静坦然,拒绝背叛同伴,数日后被清军杀害,年仅二十四岁。 身后之事由同志代为料理,遗书由一位密友带回福建,想亲手交还给林家,可在返乡途中,命运却安排了另一场考验。 那位同志携信辗转跋涉,途经闽赣交界某山林时,不幸遭遇劫匪,那群土匪早已盯上旅人行李,以为能搜得金银财物,便当即围攻,行李被翻得乱七八糟,包裹尽数被夺,一封包裹严密的白绸信件也被扯了出来,本是寻常劫掠,众匪未放在心上,直到匪首随意展开那封信。 随着一行行文字映入眼帘,那名久经风雨的山匪首领神情逐渐凝重,他原本是个在动荡世道中靠刀口求生的狠角色,心中早已百炼成钢,鲜有情绪波动,但当他读到信中那句“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时,眼眶不觉湿润。 信里没有声讨仇人,也无怨怼命运,只有一个青年对妻子深沉的爱,对国家命运的忧思,以及身赴死地的勇气与清醒,他继续读下去,越读越感沉重,原本喧哗的林中变得鸦雀无声,几个粗鲁的匪徒竟都屏息凝视,一时无人出声。 那是一封写给妻子的诀别信,却唤醒了一群长期游走黑暗边缘之人的人性与善意,他们从信中读到了对亲情的执念,也看到了信仰的力量。 那名匪首缓缓合上信,将它重新包好,小心地交还给来人,原本满脸凶相的他,此时却满眼敬重与羞惭,他命令弟兄将所有财物归还,甚至命几人护送信件持有者安全离开山林,不许再有丝毫骚扰。 这封信最终平安归还林家,由亲人收藏,代代传承,因战争频仍,信曾几次险些遗失,却每每在关键时刻得贵人相助。 民国之后,它被视为珍贵革命文献,直到今日,《与妻书》的真迹仍保存在福建省博物馆,成为无数人缅怀的对象。 一封书信穿越百年风尘,它曾安慰一位将赴死的青年,也曾唤醒一群穷凶极恶之人,林觉民已逝,他的热血与忠诚却未随风而散,那封信不只是写给妻子的挚爱之语,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次灵魂的震撼。 它告诉后人:真正的情义,不因生死分离而湮灭;真正的力量,不靠武力强权,而是源自心中那份无悔的信仰与担当。
信源:福建日报——夜读丨百年前福建人留下的两封家书,句句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