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000解放军被三万敌人包围,为了不泄露机密,旅长下令烧毁全部文件,并准备进行殊死一战。万分紧急之时,一位地主突然站出来:“慢着,我能帮你们突围!”
1946年,鄂东独立第二旅身为隶属共产党的部队,那时的他们刚刚结束了掩护主力撤退的艰巨任务。
而且连日的血战,让他们筋疲力尽,兵力也从数千人锐减至五千,7月18日,这支疲惫之师抵达安徽岳西的冶溪镇休整,但要尽快与大部队汇合。
谁知,这短暂的平静不过是风暴来临前的假象,几天后国民党精锐的整编72师,足足三万装备精良的士兵。
这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悄无声息地将冶溪镇围得水泄不通,镇内是弹药告急的五千残兵,镇外是磨刀霍霍的三万大军,力量悬殊,突围几乎成了一个笑话。
然而,指挥部里,旅长吴诚忠和政委张体学心急如焚,他们已下令烧毁所有机密文件,做好了全军覆没、以身殉职的准备。
唯一让他们揪心的,是镇上那些毫不知情的乡亲,尤其是把自家大宅院腾出来给他们当指挥所的地主胡之杰一家,也被卷入了这场生死危机。
就在所有人认定正面硬闯只有死路一条时,一个身影走进了指挥部,来人是房东胡之杰,一个看上去有些佝偻、步子却很稳的老人。
谁也想不到,胡之杰一开口就让在场的所有干部都愣住了:“慢,突围的事,或许我能帮忙。”
但一个地主,凭什么能从三万大军的铁桶阵里撕开一道口子?
然而,胡之杰的身份,远不止地主这么简单,他这辈子见过的阵仗,可能比在场的许多年轻战士还要多。
这位老人年轻时也曾一腔热血,亲历过武昌起义的炮火,后来在川军中一路做到了师长。
可1927年后,胡之杰对国民党彻底失望了,蒋介石嘴上喊着革命,背地里却忙着安插亲信、排挤异己,把昔日的战友当棋子使。
而且尤其看到国民党不顾百姓死活,执意挑起内战,胡之杰更是心灰意冷,干脆挂印辞职,回了冶溪老家。
当回到家乡后,胡之杰置办田产,修建炮楼防匪,还自己组织马帮,帮乡亲们在乱世中运送货物,在当地落了个“活菩萨”的名声。
而解放军进驻冶溪后,胡之杰亲眼看到这支军队纪律严明,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和自己当年见过的那些军阀部队完全是两码事,他打心底里佩服,也因此才会在国军围城的第一时间,主动找上门来。
当胡之杰听说包围小镇的正是国民党72师时,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他告诉吴诚忠,这支部队的两个核心将领——傅毅和祝顺鲲,都是他当年在川军的老部下。
并且傅毅是胡之杰一手提拔起来的,祝顺鲲更是他当年的左膀右臂,虽然辞官多年,但情分和书信往来一直没断,吴诚忠将信将疑,可眼下已是山穷水尽,除了相信这个“地主”,别无他法。
而且胡之杰没带一兵一卒,单枪匹马走向了国军的营地,让人意外的是,72师的哨兵并未为难他,师部主官傅毅更是亲自出门迎接,一口一个“老领导”叫得十分亲切。
在昔日部下的面前,胡之杰没有兜圈子,一开口就戳中了川军最大的痛处:“蒋介石这个人,你们还不清楚吗?他这是拿我们川军当炮灰啊,等仗打完了,功劳全是中央军的,黑锅却要我们自己人来背,说到底,我们永远是外人。”
并且胡之杰接着分析,真要是和镇里那支共产党部队死磕,72师就算能赢,也必然是惨胜,白白折损几千弟兄,值得吗?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放对方一条生路,既保全了川军的元气,也给自己留条后路。
而且胡之杰的分析,既有昔日的情分,更有赤裸裸的利害关系,彻底说服了傅毅和祝顺鲲,他们心照不宣地做出了决定。
然而,当解放军的侦察兵冒险摸到西北方向的山口,发现了一个诡异的景象:国军的岗哨不见了,营地里空无一人,只剩下几堆尚未燃尽的篝火灰烬,吴诚忠当机立断,命令全旅立刻从胡之杰指明的西北方向突围。
为了不惊动敌人,所有战士脱下鞋子,光着脚踩在湿滑冰冷的山路上,数千人的队伍在夜色中小跑前进,竟没有发出一丝多余的声响。
整整一夜,这支六千人的部队悄无声息地翻越了山口,全程没有遇到一个哨兵,没有听到一声枪响。
在天亮时,他们已经成功跳出了包围圈,创造了一场兵不血刃的突围奇迹,一人未损,后来人们才知道,鄂东独立第二旅是整个中原突围中,伤亡最小的部队之一。
更难得的是,临行前,胡之杰还将自家炮楼里私藏的枪支弹药全部拿了出来,赠予这支几乎弹尽粮绝的部队,这份雪中送炭的礼物,为他们后续的战斗提供了宝贵的保障。
这场不可思议的突围,后来被上级定性为一次意义重大的“战略胜利”,并要求严格保密。
后来胡之杰的老宅成了粮站,又变成了一所小学,如今,老屋的墙上还挂着一张他身穿戎装的泛黄旧照,无声地讲述着那个乱世中的智勇传奇,也见证着一种超越立场的人性光辉。
【信源】富平检察《1946年,6000名解放军被3万敌军包围,一地主:我一人就可退敌》
用户10xxx30
有后来吗?讲故事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