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2年,秦桧的后人秦大士成了殿试第一名,乾隆问他:”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宋朝的秦桧,果真如此吗?“秦大士的一句回答,巧妙的化解了危机。 秦大士,字鲁一,号涧泉,生于康熙五十四年(1715 年),祖籍安徽当涂,后迁居江宁(今江苏南京)。 秦大士年少时就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的兴趣,且记忆力超群,文采出众。在江宁当地,秦大士很快就有了神童的美誉,他所写的诗文常常得到乡中名士的赞赏。 随着年龄的增长,秦大士的学识日益渊博。他不仅精通诗词歌赋,在书法绘画方面也有着很高的造诣。其书法兼采诸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笔法圆润流畅,刚柔并济;绘画则以山水见长,意境悠远,颇具神韵。 乾隆六年,已是秀才的秦大士参加了在江宁举行的乡试。当时的乡试竞争异常激烈,来自全省各地的秀才齐聚一堂,争夺为数不多的举人名额。 秦大士的答卷不仅内容充实,观点独到,而且书法工整,给阅卷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举人,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考中举人后,秦大士又经过多年的苦读,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赴京城参加会试。 会试由礼部主持,每三年举行一次,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则为会元。会试的难度较乡试更大,参加考试的举人都是各省的精英,竞争异常激烈。 在会试中,秦大士成功考中贡士,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 殿试由乾隆亲自主持,是科举考试中的最高级别。 秦大士凭借着扎实的学识、独到的见解和出色的文笔,赢得了阅卷大臣们的一致好评,最终被拟定为第一名。 然而,就在乾隆亲自召见这位准状元时,一个敏感的问题摆在了秦大士面前。乾隆听人议论秦大士的祖上可能是宋朝的奸臣秦桧,于是在殿上直接问:“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宋朝的秦桧,果真如此吗?” 这个问题可是不好回答的,若直接承认,秦大士多年的寒窗苦读可能会付诸东流,不仅会失去状元之位,甚至可能因为祖上的恶名而被永不录用,再无出头之日;若矢口否认,一旦被事后查实,便是欺君之罪,轻则丢官罢职,重则性命难保。 秦大士反应很快,稍加考虑后,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含义,既没有直接承认是秦桧的后代,也没有否认这一说法,而是巧妙地将话题引向了不同的时代和君主。其言外之意是,宋朝有秦桧那样的奸臣,是因为当时的君主昏庸无能,不能明辨是非;而如今的大清王朝,皇帝是乾隆,自然不会出现秦桧那样的奸相。 乾隆听后,非常的高兴,当即拍板,钦点秦大士为状元,授翰林院修撰。秦大士也因此成为了清朝开国以来的第 43 位状元,也是江宁历史上的第二位状元。 秦大士步入仕途后,先后担任过翰林院修撰、顺天乡试同考官、会试同考官、翰林院侍读学士等职。 秦大士在官场之外,与当时的许多文人雅士都有着密切的交往。他性格开朗,为人谦和,加之才华横溢,因此深受朋友们的喜爱。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他与袁枚的交往。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与秦大士志同道合,两人常常在一起吟诗作赋,探讨文学创作。他们之间的诗词唱和流传甚广,成为了文坛的一段佳话。 有一次,秦大士与袁枚等人同游西湖,来到岳飞墓前,看到秦桧夫妇的跪像,秦大士触景生情,写下了 “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对祖上秦桧的愧疚之情,也展现了他正直的品格。 这句诗后来被广为传颂,成为了秦大士品行端正的有力佐证。 除了袁枚,秦大士还与姚鼐、翁方纲等著名文人交往密切。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举办诗会、书画展等活动,相互交流学习。 随着年龄的增长,秦大士逐渐厌倦了官场的尔虞我诈,加之身体状况日益不佳,于是在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他请求告老还乡,得到了乾隆的批准。 回到江宁后,秦大士过上了悠闲自在的生活。他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了文学创作和书画艺术中,创作了大量的诗词、书画作品。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深受人们的喜爱,许多作品流传至今。 乾隆四十二年(1777 年),秦大士在家中病逝,年63岁,乾隆下令追赠其为礼部侍郎。 参考资料:《清史稿》
1752年,秦桧的后人秦大士成了殿试第一名,乾隆问他:”百官都传你祖上是宋朝的秦
国际大碗说
2025-07-05 13:03:41
0
阅读: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