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8年,东魏大将高敖曹兵败后,躲进桥下,因他平日苛待下人,被家奴带着追兵包围。高敖曹叹气说:“纵横半生,不想却因小人而死。” 渤海高氏是北魏时期最显赫的汉族士族之一,自东汉以来便世代为官,族中子弟遍布朝野。高敖曹原名高昂,字敖曹,正是这一名门望族的后裔。他的父亲高翼曾任渤海太守,在当地颇有声望,而高敖曹的兄长高乾更是北魏末年搅动风云的重要人物。 青年时期的高敖曹,与其兄高乾一同成为河北豪族的骨干人物。当时北魏朝政被尔朱氏家族把持,天下大乱,高氏兄弟趁机招募乡勇,组建私人武装。 高敖曹凭借过人的勇武,很快成为河北地区最令人忌惮的武装首领。史载他 “马槊绝世,勇冠三军”,每次作战都身先士卒,敌军望之披靡。 然而,这位猛将的性格缺陷也在早年便暴露无遗。高敖曹对待下属极为严苛,稍有不满便施以重罚,甚至动辄杀人。有一次,高敖曹的亲卫因在作战中稍显退缩,便被他当场斩杀,左右之人无不战栗 高欢在信都起兵反对尔朱氏,高氏兄弟审时度势,选择归附高欢。高欢对高敖曹的勇武早有耳闻,见面时便亲自为他牵马,以示敬重。高敖曹也投桃报李,在平定尔朱氏残余势力的战役中屡立奇功,尤其是在韩陵之战中,他率领的汉族铁骑 “所向披靡,贼众崩溃”,为高欢奠定东魏政权立下汗马功劳。 随着地位的提升,高敖曹的性格愈发张扬。他对鲜卑贵族始终保持警惕。有一次,鲜卑将领刘贵与高敖曹在宴会上发生争执,高敖曹拔刀砍向刘贵,若非旁人劝阻,险些酿成血案。 高欢得知后,虽未严惩高敖曹,却也暗中削弱其兵权,将他的部曲分散部署, 这种既倚重又猜忌的态度,使得高敖曹在东魏政权中的处境愈发微妙。 公元438年,东魏与西魏在洛阳附近爆发河桥之战。 当时西魏丞相宇文泰亲率大军东征,东魏孝静帝元善见坐镇洛阳,高欢则率军屯驻黄河北岸,双方在河桥展开决战。 战前,高敖曹自恃勇猛,请求担任先锋,高欢虽有些顾虑,但最终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高敖曹率领三万精兵渡河,驻扎在邙山以南,与西魏大将独孤信对峙。他深知西魏军战力强悍,却仍轻视对手,甚至在营中设宴作乐,饮酒至深夜。部将劝他加强戒备,他却笑道:“宇文泰小儿,何足惧哉!明日我必生擒之。” 次日清晨,西魏军突然发起猛攻,独孤信亲率精锐骑兵冲击东魏军营。高敖曹的军队因毫无防备,瞬间陷入混乱。他亲自挥舞长槊冲杀,一度击退西魏先锋,但西魏军源源不断地涌来,东魏军渐渐不支。更致命的是,与高敖曹协同作战的鲜卑将领侯景(羯族人)因与高敖曹素有嫌隙,竟按兵不动,坐视其陷入重围。 激战至午后,高敖曹的部众伤亡惨重,三万精兵仅剩数千人。他意识到大势已去,遂下令突围,向河桥方向撤退。 西魏将领贺拔胜认出高敖曹的旗号,亲率数十名骑兵紧追不舍,这时,高敖曹的坐骑突然被流矢射中,马失前蹄将他掀翻在地。他翻身站起,徒步杀退几名追兵,随后带着残部逃至河桥附近的一处村落。 此时他已身受数处创伤,体力渐渐不支,便躲进了一座废弃的石桥下,希望能躲过追兵。 躲在桥下的高敖曹,或许仍在盘算着如何重整旗鼓。他一生经历过无数险境,每次都能化险为夷,这次他或许也以为能凭借自己的威名震慑追兵。然而,他忽略了自己平日种下的恶果。 跟随高敖曹逃亡的,有一名名叫 “京兆” 的家奴(。这名家奴已跟随高敖曹多年,曾多次因小错遭到毒打,心中积怨已久。在突围过程中,京兆目睹高敖曹大势已去,又想起往日的屈辱,一个恶毒的念头在他心中萌生, 出卖主人,向追兵邀功。 当西魏追兵赶到村落附近搜索时,京兆悄悄从桥下爬出,向着追兵的方向跑去。贺拔胜的部下正在四处寻找高敖曹的踪迹,见一名家奴跑来,立刻将其擒获。京兆跪在地上,指着石桥的方向说:“高敖曹就在桥下!” 贺拔胜闻讯大喜,亲自带领十余名骑兵冲向石桥。高敖曹听到马蹄声和京兆的呼喊,顿时明白自己被出卖了。他从桥下爬出,背靠桥柱,横握长槊,怒视着围上来的西魏士兵。 贺拔胜勒马问道:“高昂,今日汝可服否?” 高敖曹放声大笑:“我高敖曹纵横天下二十余年,杀过的名将比你见过的还多。” 说罢,高敖曹挥舞长槊冲向贺拔胜,接连挑落两名骑兵。但此时他已力竭,又身中数箭,动作渐渐迟缓。贺拔胜身后的士兵趁机射箭,一箭射中高敖曹的咽喉。 贺拔胜随后砍下高敖曹的首级,带回西魏献功,宇文泰赏赐其布绢千匹,作为对斩杀高敖曹的奖赏。 高敖曹死后,京兆并未得到预期的赏赐。贺拔胜认为他背主求荣,品性卑劣,当场下令将其斩杀。这个为了一时之利背叛主人的家奴,最终也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参考资料:《北齐书》《魏书》
538年,东魏大将高敖曹兵败后,躲进桥下,因他平日苛待下人,被家奴带着追兵包围。
国际大碗说
2025-07-04 13:14: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