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消息传到东吴,他的兄长诸葛瑾急得要亲自奔丧。诸葛瑾长子诸葛恪劝阻说:“万万不可去。” 公元234年,诸葛亮发动了他人生中的第五次北伐,也是最后一次。 此次北伐,诸葛亮可谓做了充分准备,他率领十万大军从斜谷出兵,取道秦岭,意图再次叩开中原的大门,实现兴复汉室的宏愿。与此同时,他还派遣使节前往东吴,与孙权商定共同攻魏,试图对曹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蜀汉大军顺利抵达渭水南岸的五丈原,这里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理想的军事据点。 诸葛亮在此安营扎寨,并开始分兵屯田,与当地百姓一同耕种,试图解决长期困扰蜀军的粮草供应问题,为持久战做准备。他深知,北伐之路艰难险阻,唯有做好充足准备,才能有一线成功的希望。 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马懿率领魏军渡过渭水,背水筑营,与蜀军对峙。 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也明白蜀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因此他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试图以持久战消耗蜀军的粮草,令其自行撤退。无论诸葛亮如何挑战,甚至派人送去妇人衣服以羞辱司马懿,试图激怒他出战,司马懿都不为所动,坚决高挂免战牌。 在漫长的对峙过程中,诸葛亮心急如焚。他深知时间对蜀军不利,东吴的战局也并不明朗,孙权的进攻并未如预期般顺利,这使得诸葛亮的北伐计划陷入了困境。 诸葛亮日夜操劳,既要处理军中事务,又要思考破敌之策,身体和精神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长期的劳累和焦虑,让诸葛亮的身体每况愈下。他食不知味,睡眠也受到严重影响,每天进食量极少,却依然事无巨细,亲自处理军中大小事务,凡是二十杖以上的责罚,都要亲自批阅。 后来,诸葛亮的病情急剧恶化。刘禅得知消息后,赶忙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前来问候,并询问身后的继任人选。 诸葛亮在病榻上,对李福一一作答。他认为蒋琬可继他之后主持蜀汉大局,蒋琬之后则可由费祎继任。 当李福再问费祎之后的人选时,诸葛亮闭目不语,李福也便领会了其中深意。 不久后,诸葛亮在五丈原的军帐中与世长辞。 司马懿亲自到诸葛亮之前驻军营垒处所察看,对其布置的阵势赞叹不已:“诸葛孔明真是天下奇才啊!” 诸葛亮病逝的消息传到东吴,诸葛瑾悲痛万分。他与诸葛亮虽各为其主,但兄弟之情深厚。在那个乱世之中,兄弟二人分隔两地,却始终牵挂着彼此。 如今,诸葛亮骤然离世,诸葛瑾心中的悲痛难以言表,他恨不得立刻飞赴蜀国去奔丧。 然而,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却坚决反对父亲前往蜀国吊丧。 诸葛恪对诸葛瑾说:“如今我们两家投奔不同的国家,早就不是一路人了,你身体也不好,管那么多干什么!” 诸葛恪之所以阻拦父亲,一方面是出于现实的政治考量。当时,吴蜀两国虽然是联盟关系,但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下,联盟关系并非坚如磐石。诸葛瑾作为东吴的重要大臣,其一举一动都可能引起各方的关注和猜测。 如果诸葛瑾此时前往蜀国为诸葛亮奔丧,可能会被曹魏视为吴蜀两国关系过于亲密的信号,从而对东吴采取不利行动。诸葛恪深知其中利害,他担心父亲的这一行为会给东吴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影响三国之间的平衡。 另一方面,诸葛恪自身的性格和野心也在作祟。诸葛恪自幼聪明伶俐,才华出众,素有大志,他渴望在东吴的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建立一番惊天动地的功业。 在诸葛恪看来,此时父亲前往蜀国奔丧,不仅对自己的政治前途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可能会因为与蜀国的过于亲近,而引起孙权的不满和猜忌。 孙权对臣下的忠诚度极为看重,在这种敏感时期,诸葛恪不想因为父亲的行为而给自己的仕途蒙上阴影。他一心想着如何在东吴朝廷中站稳脚跟,获取更大的权力,因此对于父亲奔丧一事,坚决持反对态度。 此外,诸葛恪与诸葛亮之间的关系也较为微妙。 虽然诸葛亮一直关心这个侄子,在诸葛恪掌管部队粮食供应时,由于担心其性格马虎,粮食又是军中最重要的东西,诸葛亮还专门写信给陆逊,让他转告孙权自己的担忧。 然而,诸葛恪对诸葛亮的这份关心似乎并不领情。他有着自己的想法和抱负,并不愿意一直活在诸葛亮的光环之下。在一些场合,他甚至会向孙权溜须拍马,并通过贬低自己的二叔,以显示自己的独特和不凡。这种心态,也使得他在面对父亲前往蜀国奔丧一事时,表现得异常冷漠。 诸葛瑾听了儿子的话,片刻之后,长叹一声说:“你将来恐怕不但不会使诸葛家兴旺,反而会让家族破败!” 诸葛瑾的这一预言,也为诸葛恪日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最终,诸葛瑾没能前往蜀国,因为无论是从家族内部的分歧,还是东吴朝廷的政治、军事考量,他都无法前往蜀国为诸葛亮吊丧。 诸葛瑾与弟弟诸葛亮,在乱世中各为其主,虽然有着深厚的亲情,却最终因种种原因,连奔丧都不行,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后,消息传到东吴,他的兄长诸葛瑾急得要亲自奔丧。诸葛瑾长子诸葛
国际大碗说
2025-07-03 16:09: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