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名将宗泽性情刚烈,执法严厉,早年担任馆陶县尉时,只要抓到逃兵就立即正法,宰相吕惠卿不满的说:“宗泽从不读佛书,不知道人命难得,不可轻杀!” 宗泽与宋代多数名将不同,他的早年生涯完全是标准的儒生轨迹,自幼饱读经史,胸怀 “致君尧舜” 的理想。 元祐六年(1091 年),33 岁的宗泽考中进士,在殿试时因直陈时弊触怒考官,被置于末等,仅获 “同进士出身”,这一挫折预示了他此后因刚直不阿而坎坷的命运。 初入仕途的宗泽被派往大名府馆陶县任县尉,开始了他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的实践。 在任期间,宗泽恰逢朝廷征调民工修河,按惯例需征收 “免夫钱”(即百姓可交钱免役),但当地百姓贫困不堪。宗泽毅然上书郡守,痛陈百姓疾苦,最终使朝廷豁免了这笔苛捐。 这种体恤民情的作风,贯穿了宗泽的宦海生涯。 靖康之变(1127 年)后,金兵掳走徽、钦二帝,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 此时的中原大地,金兵肆虐,百姓流离,而朝廷却充斥着 “南渡保身” 的妥协论调。 就在这危急存亡之秋,69岁的宗泽被任命为开封府知府兼东京留守,肩负起镇守故都的重任。 宗泽抵达开封时,这座昔日繁华的都城已沦为废墟:城墙残破、盗贼横行,守军不足万人,而金兵的铁骑就在周遭虎视眈眈。 宗泽下令修复城墙、疏浚护城河,同时收编各路义军。 当时,溃兵游勇遍布开封周边,其中不少不仅不参与抗金,反而劫掠百姓。宗泽制定了严格的军法:“凡逃亡者,无论将校士卒,一律处死”。 有一次,将领王善率众叛乱,宗泽单骑前往劝降,晓以大义,王善被其赤诚打动,率部归降。 但对于屡教不改的逃兵,宗泽从不姑息。 然而,宗泽的铁腕并非盲目严苛。他深知乱世用重典的必要性 , 在金兵压境、军心涣散的背景下,唯有严明法纪才能凝聚战斗力。 在整军的同时,宗泽积极联络黄河以北的义军,当时活跃在河北的 “八字军”、“五马山寨义军” 等,都在他的感召下与官军协同作战。 宗泽还慧眼识珠,提拔了当时还是低级军官的岳飞。他发现岳飞虽有违军纪(曾因擅自出战被免官),但作战勇猛且有谋略,遂破格启用。 后来岳飞成为抗金名将,印证了宗泽的识人眼光。 从建炎元年(1127 年)冬到次年春,宗泽指挥开封军民先后击退金兵的七次大规模进攻。其中最著名的是建炎二年(1128 年)正月的汴水之战:金兵以数万铁骑企图强渡汴水,宗泽令部将刘衍在夜间奇袭敌营,同时派精兵绕至敌后夹击,斩杀金兵数千,缴获战马万匹。 这一战打出了宋军的士气,也让金兵感叹:“南朝有人,未可轻图。” 宗泽深知,单纯防守无法收复失地,必须主动出击,且需朝廷全力支持。因此,他从建炎元年(1127 年)七月开始,连续向宋高宗赵构上书,请求还都开封,亲率六军北伐。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乞回銮十策”,前后共计十三道奏折,史称 “宗泽十三疏”。 宗泽还详细规划了北伐路线:以开封为基地,兵分三路,收复河北、山西,直捣金国腹地。然而,这些充满激情的奏疏,却石沉大海。 赵构为何不愿还都?深层原因在于新组建的南宋朝廷的权力格局。 赵构身边的黄潜善、汪伯彦等大臣,是典型的妥协派,他们担心北伐会激怒金兵,危及自身地位,不断劝说赵构对金妥协。 宗泽的十三道奏折,不仅未能打动高宗,反而引起妥协派的猜忌。他们散布消息,称宗泽 “年老昏聩,拥兵自重”,甚至说他 “欲效安禄山之举”。 这些中伤之言,让宗泽痛心疾首。他在最后一道奏折中写道:“臣犬马之齿已七十,死亦何憾?所恨者,未见陛下还都,未见中原收复耳!” 建炎二年(1128 年)七月,长期的忧愤和劳累让宗泽一病不起。临终前,他躺在病榻上,仍不忘北伐大业。 部将们来看望宗泽时,他挣扎着坐起,目光炯炯地说:“吾以二帝蒙尘,积愤至此。汝等能歼敌,则我死无恨!” 弥留之际,宗泽连呼三声 “过河!过河!过河!”(意为渡过黄河,收复失地),随后溘然长逝,享年 70 岁。 宗泽的死,让开封军民痛哭流涕。据《宋史》记载,他的灵柩送出开封时,“男女老幼哭奠者数万人,道路皆绝”。就连曾被他严惩的士兵,也自发披麻戴孝,可见其威望之高。 宰相吕惠卿曾评价说:“宗泽从不读佛书,不知道人命难得,不可轻杀!” 有人以吕惠卿的这个评价来否定宗泽,可吕惠卿说这话时,“靖康之变”尚有二十多年才发生,以当时的历史语境来看,宗泽的做法或许有些过火。 可等到了北宋灭亡,南宋建立后,就可以看出宗泽这种做法的正确性了。宗泽的严法,虽有 “轻杀” 之嫌,却在短期内扭转了军心涣散,被处死的逃兵中,不乏多次叛降、劫掠百姓者。 宗泽的 “刚烈”,既是抗金的利器,也是触动赵构敏感神经的 “隐患”,赵构既需要他镇守开封,又害怕他功高震主,这种矛盾心态,注定了宗泽的壮志难酬,可悲可叹。
宋朝名将宗泽性情刚烈,执法严厉,早年担任馆陶县尉时,只要抓到逃兵就立即正法,宰相
国际大碗说
2025-07-06 18:23:35
0
阅读:66
吴凡
赵构配不上忠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