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外交官员偷偷递给周总理一个小纸条,周总理转身就对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

如梦菲记 2025-07-02 15:22:44

1973年,外交官员偷偷递给周总理一个小纸条,周总理转身就对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说“我们能不能私下谈句话?”结果在见到毛主席时,却问中国能否停止核试验,年近80岁的毛主席只说了9个字。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3年11月2日下午,人民大会堂内,一场中澳之间的正式会谈正在进行,时任澳大利亚总理惠特拉姆与中国总理周恩来,就国际问题,特别是孟加拉国局势交换意见。   气氛原本平稳,双方发言都颇为慎重,就在这时,一位中国外交人员轻手轻脚地走近周恩来,递上一张写着几行字的纸条,周恩来看过之后,神情瞬间变得凝重,他转身看向惠特拉姆,提出想单独交谈一下。   惠特拉姆是一位身材高大的领导人,举动间带着些许不自觉的力量,他从椅子上起身时,身体不小心带翻了桌角的茶杯。   茶水洒了一地,杯子摔碎的声音在会场里显得格外清脆,澳大利亚代表团的人下意识屏住了呼吸,坐在一旁的澳大利亚驻华大使立刻写下一行字,推给外交部长:可能是见毛泽东。   随后,周恩来与惠特拉姆在人民大会堂外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不久,周恩来重新回到会场,平静地告诉惠特拉姆,中国国家主席毛泽东希望见他。   得到确认后,惠特拉姆显得非常激动,眼神追随着外交部长确认消息的真实性,代表团成员整理衣装,准备前往中南海。   当天下午四点半,两辆黑色小轿车驶入中南海的红漆大门,直达毛泽东的住所,毛泽东当时年近八十,身体状况不算理想,双腿患有关节病,听力也大不如前。   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自己起身迎客,当工作人员试图搀扶他时,他挥手制止,缓慢地站起,扶着沙发向客人走去,他不愿意在外宾面前显出虚弱的一面。   惠特拉姆等人上前,与毛泽东握手致意,毛泽东请众人入座,说话不多,他神情专注地倾听着惠特拉姆的陈述。   后者讲话速度很快,内容涵盖外交政策、国际格局以及对中国的期待,他说话时不断回头看翻译,生怕意思传达不准确,周恩来则坐在一旁,面带平和,很少插话。   过了一段时间,毛泽东将双手放在沙发扶手上,缓缓开口,他提出了几个问题,其中一个关于澳大利亚工党和共产党在哲学上的分歧。   惠特拉姆解释说,工党信奉的是渐进式的社会改革,而共产党则主张彻底打破旧有秩序,建立新的社会结构。   毛泽东听后,没有多做评价,只是进一步询问了一些关于达尔文的事情,他问达尔文港是否真是以查尔斯·达尔文命名,还问达尔文本人是否到过澳大利亚。   会谈进行到中段,惠特拉姆语气变得更为严肃,他明确表示澳大利亚反对中国继续进行核试验,并且提及了国际社会对此的普遍担忧。   他以日本为例,指出一些国家由于战争背景,对核武器极度敏感,并强调中澳友好不应掩盖分歧。   毛泽东听后没有正面反驳,也没有做出解释,他只说了九个字:“这是必要的例行公事,”这句话语调平稳,没有激烈情绪,也没有试图缓解分歧,代表团成员一时之间没有回应,气氛略显凝滞。   过去很多年里,毛泽东曾多次表态,核武器不能决定战争,但必须拥有,在抗美援朝期间,美国曾威胁使用原子弹打击中国,毛泽东明确表示不会被吓倒。   他曾拍案而起,表示即使敌人有原子弹,中国也有自己的手榴弹,这种态度,是在经历了冷战局势、核威慑、边境摩擦等重压下形成的,毛泽东认为,没有核武器,就没有在大国面前说话的资格。   核试验对中国的意义,并非单纯追求军事力量,而是关乎国际地位与战略自主,在苏联撤回对中国核技术援助之后,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完成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   这不仅是技术进步,更是政治上的自我证明,毛泽东认为,在动荡的国际局势中,没有威慑力就没有尊严。   惠特拉姆虽然对毛泽东的态度感到遗憾,但并未因此中断交流,他继续表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关注,并多次肯定中澳之间的发展潜力。   毛泽东并不急于展开进一步议题,只是在结束前谈到邓小平,称其打过仗,懂军事,关于中国政治未来,他并没有做太多展开,仅指出他和周恩来都未必能看到革命最终的胜利。   会谈结束后,惠特拉姆一行起身告别,毛泽东笑着看了看表,示意王海容提醒他不要谈话时间过长,那天的会晤持续了约一个小时,留下的印象却极为深刻。   这场会谈并未解决任何实质分歧,却展现了中国领导人在面对敏感议题时的坚定立场,也体现出对外交流中的分寸拿捏。   从一张纸条的悄然传递,到一次历史性的会面,中澳关系在这一刻被写入了不同的章节,毛泽东的九字回应,简短而明确,成为这段外交历史中最耐人寻味的细节。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光明网——1973年,毛泽东会见澳大利亚总理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