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感

如梦菲记 2025-07-01 12:21:41

1955年授衔台上,一张年轻稚嫩的面庞,却肩扛中将军衔,着实令人惊叹,不禁让人感叹,时势造就了英雄啊!这位将军便是“万岁军”38军政委刘西元,彼时的他眉清目朗,带着娃娃相,气质儒雅,很难想象他经历过怎样的枪林弹雨。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5年,北京怀仁堂里将星云集,授衔仪式现场,许多将军身形挺拔、气宇轩昂,而在人群中,一位眉清目秀、面容稚嫩的中年男子格外引人注目。   他看上去不过三十来岁,脸上几乎看不出戎马生涯的痕迹,整洁的中将肩章挂在肩头,与他清瘦的身形形成强烈反差。   他就是38军政委刘西元,就是这样一个带着娃娃脸的年轻人,在战场上却有着令人惊叹的经历。   刘西元出生在江西吉安的一个贫苦农家,家中孩子多,生活困顿,他十岁就被送去当地一家布庄做学徒,每天起早贪黑扛布卷、挑货物,手掌磨满了厚茧。   那时的他身形瘦小,脸颊凹陷,和其他孩子比更像个营养不良的苦伢子,十三岁那年,他在街上看到红军进城,被队伍的纪律和精神面貌深深吸引。   当时城隍庙前设立了征兵处,他挤进去报名,被分配做少年通信员,负责送信、跑腿,白天奔波,晚上还得学习识字。   后来,红军在瑞金创办红军学校,他被破格推荐入学,最初他连字母表都认不全,只能靠死记硬背,沙盘课上连部队符号都看不懂,可他每天起得比别人早,晚上背书背到灯油快尽,硬是把课程一项项啃下来。   他有极强的记忆力和观察力,经常能把教员讲过的内容复述得一字不差,两年后,他不仅顺利毕业,还因为战术课成绩优异,被总教官特别提名。   进入部队后,他一边担任宣传工作,一边跟随部队行军打仗,用从课堂上学来的知识应对实战。   他最早的实战表现是在中央苏区时期,担任基层政工干部时,他经常背着宣传器材跟着前线突击队作战,冒着枪林弹雨发放传单、组织战地宣传。   1934年红军长征途中,湘江战役是最为惨烈的一次,刘西元所在的收容队负责接应掉队战士。   当时他带着不到三十人,在炮火中沿着丛林翻山越岭,找回了两百多名失散官兵,其中不少人受了伤,他带队穿越敌人封锁线时,靠着冷静判断与耐力坚持,最终全队安全返回。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西元被调入八路军115师,担任基层政委,他参与组织了平型关战役中的防御工事修筑,指挥战士们用铁锹和炸药挖出反坦克壕。   在一次夜间突袭中,他带头攀上陡坡突击敌军高地,腿部中弹却坚持不下火线,直到全营完成任务,他从未把自己当成是政工干部那样留在后方,而是始终坚持靠前指挥,走在最前线。   在东北战场,他被任命为通化军区司令,率部剿灭盘踞深山的地方武装和土匪,他带兵连夜急行军,穿越积雪覆盖的山林,连续作战七天七夜,清剿多个据点。   他坚持战前沙盘推演,实地勘察,不打无准备之仗,他要求部队白刃训练过硬,注重士气建设,逐渐把一支散兵游勇的地方武装带成了一支能打硬仗的正规部队。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刘西元作为38军政委入朝作战,初战失利后,军中上下情绪低落,他与军长梁兴初一起,反复研究地形、敌情和兵力部署,连夜制定新战术方案。   他带头组织113师展开快速穿插,冒着零下三十度的严寒急行军百余公里,抢占三所里重要阵地,成功切断美军第9军撤退路线。   那一仗,38军打出了志愿军的声威,彭德怀亲自电令嘉奖,在电报中写下“三十八军万岁”六字,自此,“万岁军”成为这支部队的代名词。   战争间隙,他还组织战地宣传,亲自编写快板诗和顺口溜,利用简短朗朗上口的形式鼓舞战士斗志。   战士们在夜间行军途中口口相传,极大提振了士气,刘西元重视部队精神建设,他常说胜利不仅靠枪炮,更靠人心。   38岁的刘西元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将之一,他没有显赫的出身,也没有耀眼的学历,一路靠实战和责任走到今天,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仍然坚持正义,尽力保护受冲击的老战友。   晚年离休后,他仍关心家乡建设,捐资修建公共设施,为家乡学校捐款助学,他常说,自己从小吃过的苦,不能让下一代再吃。   2003年,刘西元在南京病逝,享年86岁,送别他的那一天,灵堂中悬挂着一面早已褪色的“万岁军”军旗,这是他一生最引以为傲的象征。   他的右脚冻掉三根脚趾,是在朝鲜战场急行军中被寒冷夺去的,一直陪他走到人生终点,他的一生,是从布庄走出的苦孩子到共和国中将的真实写照。   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语言,只有脚踏实地的行动和始终如一的信念,正是这样一位眉清目朗的娃娃脸将军,用血与火走出了属于自己的战斗人生。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万岁军”政治委员刘西元中将

0 阅读:1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