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埃及嫌弃中国歼6落后,想要中国无偿援助,僵持不下之际,中方代表团团长

如梦菲记 2025-07-04 14:22:34

1979年,埃及嫌弃中国歼6落后,想要中国无偿援助,僵持不下之际,中方代表团团长刘国民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9年5月,中国航空工业代表团在埃及首都开罗,完成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军贸交易。   这是中国第一次把国产战斗机大批量卖到国外,合同金额高达1.67亿美元,涉及44架歼-6、6架歼教-6、数百台发动机和大量备件。   对当时还处在改革开放初期、外汇极度紧缺的中国来说,这不是一笔普通的买卖,而是一场能否打通国际军贸市场的关键突破。   埃及方面当时的处境并不轻松,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埃及空军损失严重,装备急需补充,偏偏在这个节骨眼上,苏联因为埃及与以色列签署和约,愤而中断了所有军事援助,使埃及突然失去了最大的装备来源。   西方国家对埃及态度冷淡,不愿快速提供武器,在找不到更合适选项的情况下,埃及将目光转向了中国,希望中方提供帮助。   埃及一开始提出无偿援助的要求,中国代表团并未马上拒绝,而是用理性方式解释了中国的现实处境,那时中国人均收入不到300美元,国内各行各业百废待兴,每一笔外汇都必须用在刀刃上。   代表团向埃及说明,中国乐意帮助朋友,但援助不等于长期白送,这次的飞机出口,不是政治姿态,而是一次平等互利的合作。   歼-6虽然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机型,但具备一定的实战能力,造价低,维护简单,有现货可立即交付,最适合像埃及这样急需战斗力补充的国家,中国方面主张将其作为短期内可立即投入使用的过渡性装备。   尽管中方态度诚恳,但埃及空军在接下来的谈判中表现得极为挑剔,不断指出歼-6性能落后,没有现代化电子设备,防御能力不强,甚至有人当场贬低其作战价值,谈判多次陷入停滞。   中国代表团的团长是刘国民,他出身于航空系统,长期在三机部与外事相关岗位工作,对于国际事务与军工情况都很熟悉,这次出访埃及,他带的团队只有七个人,经费也只有5美元作为临时应急使用。   没有铺张的接待,也没有成熟的贸易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摸索,刘国民很清楚,这次任务不仅仅是为了签个合同,更是中国军工企业走向市场化的试金石。   面对久谈不下的局面,刘国民开始寻找新的突破方式,他想到一个人——埃及副总统穆巴拉克,穆巴拉克出身空军,早年曾接触过中国,对中方有良好印象。   更关键的是,他在军界和政界都具备很高威信,是可以推动事情进展的重要人物,刘国民通过中国驻埃及使馆辗转联系到穆巴拉克,希望他能出面协调。   穆巴拉克了解情况后,很快作出反应,他亲自过问此事,并向埃及空军高层提出要求,希望他们认真对待与中国的合作。   他明确表态,认为歼-6虽然技术不算先进,但在当前的局势下是最可行的补充力量,穆巴拉克还亲自前往空军基地查看了歼-6样机,表示其在训练和近程防御任务上仍有价值。   穆巴拉克的态度很快改变了谈判气氛,原本强硬的埃及空军参谋开始软化,开始与中方探讨付款方式而非一味质疑装备性能。   刘国民趁势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将原先计划整体付款的交易,拆分为分期付款方式,埃及方面只需先支付三成定金,剩余部分可以在五年内分批结清。   此外,中国方面还主动提出无偿提供二十台备用发动机,以便埃及快速形成战斗力并降低维护成本。   这种既不退让又能灵活处理问题的方式,使谈判最终得以顺利完成,5月初,双方签署正式合同,埃及先期支付2700万美元预付款,剩余部分按计划分期履行。   这不仅解决了中方的现实难题,也顾全了埃及的财政和面子,之后几年,埃及又与中国签订了歼-7的采购合同,交易金额超过2亿美元,为中国军贸在中东打开了局面。   这笔军售对中国航空工业影响深远,它打破了长期以来以无偿援助为主的对外合作模式,正式开启了中国军工企业市场化、商业化探索的第一步。   刘国民此行所积累的经验,不仅使中航技公司后来逐步成长为军贸骨干企业,也为中国军品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范例和信心。   多年以后,刘国民被称为“中国军贸第一人”,他的实干精神和策略眼光在行业内广为传颂,2013年他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他推动的那笔交易不仅给中国带来了急需的外汇,也成为中埃两国军事合作长期发展的基础。   歼-6虽然早已不是现代空军主力装备,但在中埃军演中,它的现代化改型依然被用于训练,成为一种历史传承的象征,那年埃及送来的两筐甜橙,也始终被外交系统的人记得,说那比黄金还宝贵。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1979年,中国代表团带着5美元去“卖军火”,换回1.67亿美元——文汇网

0 阅读:114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