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国军少将陈中柱战死后,头颅被日军割下带走,陈中柱怀孕的妻子,带着

如梦菲记 2025-07-01 12:21:42

1941年6月,国军少将陈中柱战死后,头颅被日军割下带走,陈中柱怀孕的妻子,带着女儿,冒死来到泰州,向日军司令当面索要丈夫的头颅。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1年6月,苏北地区战事激烈,国民革命军第四纵队少将陈中柱在一次突围中被敌军发现,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不幸身中数弹,倒在蚌蜒河边的乱草之中。   战斗结束后,敌人打扫战场,发现陈中柱的遗体,一名汉奸认出他就是被悬赏多次的抗日将领,日军士兵将他的头颅割下,带回泰州日军司令部,作为邀功的战利品,陈中柱牺牲时年仅三十五岁。   百姓将他无头的尸体用门板做成棺材草草埋葬,墓旁立了一块写着“陈中柱将军”的木牌,以示敬意,消息传到他的家人耳中,他的妻子王志芳刚刚怀有身孕,身边带着六岁的女儿。   听说丈夫尸首分离,头颅被敌人带走,她悲痛难忍,在那个动荡的年月,一个孕妇带着孩子孤身出行无疑是极其危险的,尽管亲友百般劝阻,她还是决心去泰州,把丈夫的头颅带回去,好让他入土为安。   她找了一个信得过的熟人,在他的帮助下,通过关系约定了日军司令部见面的日期。   那是一个风雨欲来的清晨,她抱着女儿,穿着旧衣服,挤在人群中,一步步走进了日军司令部的大门,她的肚子已经微微隆起,神情平静,但步伐坚定。   日军司令部的大厅里昏暗压抑,几名日军士兵守在两侧,角落里,一个泡着液体的大瓷瓶安静地摆放着,瓶子里就是陈中柱的头颅,空气中有股刺鼻的药水味。   没有人知道她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没有人阻止她靠近那个瓶子,她站在那里,看了很久,然后用双手将装着头颅的木匣抱起,缓缓离开,没有人拦她。   头颅带回后,她在百姓的帮助下,找到了丈夫的坟地,她让人把头颅和身体缝合起来,然后重新下葬,没有仪式,没有鼓乐,只有她和孩子们站在墓前,默默看着泥土一点点盖上。   自那以后,王志芳再也没有离开这座墓,她带着几个孩子住在南京一处破旧的老屋里,生活困苦,靠做些针线活补贴家用。   在家中,她从未再婚,老屋墙上挂着陈中柱的遗像,桌子的抽屉里一直放着那个木匣子,那是她从敌人手中带回来的,连着她这一生最深的记忆。   孩子们渐渐长大,长女陈璞最懂事,十五岁便瞒着家人报名参军,因为年纪太小,最初不被接受,她坚持了许久,终于如愿上了前线。   王志芳常年沉默寡言,不爱多说往事,直到晚年,她才会在灯下,对着子女缓缓讲起那段岁月。   她说陈中柱牺牲后,是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埋了他;她说自己是如何走进敌营,如何把丈夫的头颅一寸一寸地从那个瓶子里取出,用布裹好,一路抱回家;她说她不怕死,只怕丈夫魂魄无依。   陈中柱生前常说,不打完这仗,他不进家门,他这一生,确实没再回来,只是在王志芳怀里以另一种方式归来,他们的儿子出生那年,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候。   这个男孩取名“陈志”,取的是“志向”的意思,他长大后,常常向人讲述母亲的故事,他说那不是传奇,是他们一家活生生走过的路。   陈中柱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安葬于家乡的烈士陵园,很多年后,墓碑前总有人放上新鲜的花,每年清明节,王志芳都会带着孩子们来,她不说话,只站在墓前,看着碑上的名字。   晚年,王志芳随子女移居国外,虽然人已不在故土,但心一直没走,她一生没进过大屋,也没穿过几件像样的衣服,但始终把那只木匣带在身边。   直到她百岁那年,她回到家乡为丈夫扫墓,那一次,她坐着轮椅,安静地坐了很久,没有人催她,也没有人劝她离开。   101岁那年,她在澳大利亚病逝,临终前,她把木匣交给了最小的孙女,让她代为守护,她说:“这不是头颅,是他的魂。”这一句话,是她留给后人的唯一遗言。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陈中柱 百度百科——王志芳

0 阅读:36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