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一国民党少将救下了九万红军战士,建国后,毛主席亲自下令,一定要找到这

如梦菲记 2025-07-01 15:21:45

1934年,一国民党少将救下了九万红军战士,建国后,毛主席亲自下令,一定要找到这位英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4年秋,中央红军在赣南苏区遭遇第五次反“围剿”的最严峻时刻,蒋介石调集150万大军,密谋实施“铁桶计划”。   根据部署,敌军在苏区四周建立起重重包围圈,修建碉堡、拉设铁丝网,每日推进极慢,意图通过逐步收缩将红军彻底围死在山区。   这项计划是在庐山的一次秘密军事会议上正式敲定的,参与会议的国民党军政要员极为重视此役,将其视为彻底消灭红军有生力量的最后一战,在这次会议中,一位名叫莫雄的少将记录下了全部细节。   他本是孙中山时期的老部下,参加过北伐战争,战功赫赫,后因战事退隐一时,被蒋介石重新启用,任命为赣南剿匪司令。   会议结束后,莫雄回到驻地,内心十分沉重,他很清楚这个计划一旦执行,苏区将无力抵挡,他仔细分析了敌军兵力部署、推进节奏、补给路径及围堵区域。   他本可以按命令行事,但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他私下与中共地下党员项与年取得联系,决定将铁桶计划的核心情报秘密转交。   为了安全,他没有使用文字书信,他将情报写在一本字典里,使用特制药水,在字典页角留下了肉眼不可见的内容。   项与年化装成乞丐,背着这本字典,从赣南出发,穿越层层封锁,沿途他避开关卡,走山路、穿林地,靠野果和溪水充饥,行程艰难,耗时七天才到达苏区瑞金。   当周恩来收到这本字典,经解读后,红军立即召开紧急会议,经判断,敌军围堵即将完成,再不撤退,将陷入灭顶之灾。   中央决定当机立断,组织主力部队转移,红军利用敌军尚未完全封锁的薄弱地带,分批突围,部队撤出时夜色已深,部队分组行动,纪律严明,未惊动敌人。   几天后,蒋介石下令收紧包围,发起总攻,此时红军主力已不在原地,敌人扑了个空。   由于敌情误判,包围圈内部无人,作战部署完全落空,这次突围成为红军长征的起点,挽救了数万人的生命,也为中国革命保留了最重要的力量基础。   莫雄的行为没有被立即发现,但他的动作还是引起了部分人的怀疑,不久后,他被调离原岗位,并被秘密逮捕。   莫雄在狱中保持沉默,没有交代任何问题,多年之后,他被释放,随后隐姓埋名前往香港,断绝了与国内的一切联系。   新中国成立后,公安机关在广东办理一起案件时,无意间发现一位自称莫雄的男子身份特殊。   将情况上报后,叶剑英得知名字后十分震惊,亲自核实,不久,毛泽东得知此事,立即下令:“立刻放人,妥善安置。”   莫雄被接回内地,安排在北江地区担任治安委员会职务,他不再提及往事,也没有为自己争取任何名誉。   他的身份直到多年后才在党史资料中被陆续揭示,他没有进军队高层,也未获得勋章,他只是安静地完成了交给他的任务,然后悄悄退出历史的舞台。   这段往事,后来被不少人记住,他不是红军,不是八路军,没有在战斗中冲锋陷阵,他在关键的时刻,没有选择沉默,而是用手中的一份情报,改变了数万人的命运。   他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他知道那会有风险,也知道可能无法再回头,他没有站在光亮之处,却把火种交给了别人,毛主席称他是老朋友,是好同志。   他的名字虽然没有刻在纪念碑上,但在那段惊心动魄的岁月里,他的选择为历史留下了不可替代的一笔,九万红军能够走出包围圈,正因为有人在不被注意的角落里,做了关键的决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莫雄:党外志士助革命,隐秘壮举救红军——羊城派

0 阅读:40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