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战斗英雄”于水林炸掉了2辆美军坦克,即使右臂被打成重伤,他依然用仅剩的左手生擒了8个美军,但战斗结束后,于水林却突然消失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63年,内蒙古赤峰市美丽河镇一个小山村里,村民们看到几辆军车缓缓驶入,感到惊讶,这是村里几十年来第一次见到部队的车辆开进来。 车上下来了几位军人,他们直接去找村干部,询问是否有一个叫于水林的人,村干部听到这个名字,愣了一下,说村里确实有这么一个人,是个孤身一人、常年干着喂马活计的断臂汉子,大家都以为他是个流浪汉。 军人们听完后立刻起身,跟着村干部来到村头马棚前,一个穿着破旧棉衣的男人正蹲在草垛前,靠着一只左手慢慢往槽里铡草。 他右边的袖管空荡荡,随风飘着,他面容黝黑干裂,衣服上布满草屑,他没有察觉身后站着人,只一心一意地喂马。 领头的军人走上前,看清他的脸后,眼眶发红,紧紧握住他的左臂,那只手掌布满老茧,虎口粗糙,显然是多年干重活留下的痕迹。 这时候,村里人才得知,这个沉默寡言、几乎不与人来往的独臂男人,曾是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战斗英雄。 1951年,抗美援朝第四次战役打响,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进行了一场极其惨烈的较量,于水林时任第40军352团第3营8连的战士。 他所在部队在横城地区担负穿插任务,要切断敌人退路,堵截车队,任务艰巨,美军方面早已部署重兵,一旦察觉志愿军逼近,迅速派出两辆坦克企图冲开包围,为车队开辟出路。 八连负责正面阻击,于水林所在的火力小组首当其冲,步兵火力在坦克面前几乎不起作用,战士们只能在雪地里苦撑,于水林向上级申请携带反坦克手雷,绕过壕沟,冒着炮火接近敌方坦克。 他悄悄贴近,找到合适角度,将手雷准确地投向履带位置,伴随一声巨响,第一辆坦克炸毁,第二辆坦克随即转向,对准方向猛烈开火,雪地中火光四起,硝烟呛鼻。 在强烈的震动中,于水林继续前行,想要毁掉第二辆坦克,他再次投出手雷,击中目标,两辆敌方坦克相继瘫痪,就在这一刻,爆炸产生的弹片击中他右臂,鲜血喷涌而出。 战友们及时赶来,对他进行包扎,他咬牙坚持不倒,单臂抓起手榴弹,继续投入战斗,敌人残部企图负隅顽抗,他用左手引爆拉环,将敌人逼入死角,最终,他协助部队生擒了八名美军士兵。 战斗结束后,于水林因伤势严重,被送往后方救治,医生经过紧急手术,勉强保住性命,但他的右臂终究无法保住,被截肢,他醒来后沉默许久,没有向任何人开口,只是盯着窗外的积雪,目光发呆。 伤势稳定后,他要求退役,不愿再给部队添麻烦,他没有留下具体去向,只留下一句“我走了”。 部队在后续清理战场时,只找到他血染的绷带和军帽,以为他已牺牲,后来为他追授了“二级战斗英雄”的称号,记录中写明“牺牲于横城反击战”。 实际上,他并未死于那场战斗,在被炮火掀翻后,于水林昏迷不醒,被附近朝鲜民众发现,送往当地民宅救治,之后几经辗转,他回到国内,在地图上挑了一个偏僻地方,来到赤峰市附近的美丽河村。 他没有向任何人提及过去,只靠一只手干些粗重的活,喂马、铡草、清扫马厩,他与人少有交流,不接受任何慰问,也拒绝到卫生所看伤。 冬天时,他会用烧酒擦拭伤口,阴雨天时,他的伤口会隐隐作痛,他也从不喊疼,村里人看他老实勤快,就留了他下来。 村干部给他安排了一间破旧马棚边的小屋,他便住了下来,日复一日地与马为伴,他养的马不生病,兽医也常来请教他的经验,却没人知道他曾是战场上奋不顾身的冲锋兵。 他失踪后,曾经的连队多方寻找,一直没有音讯,翟文清原是他的指导员,一直记得这位勇猛善战却沉默寡言的士兵,每次下部队视察,总要顺路打听这个人的消息。 整整找了十二年,直到那天走进小山村,才终于在马棚里见到了这个曾在战斗中负重奋战、以一己之力扭转局面的老战士。 翟文清把他带回了队伍,为他重新申请了荣誉身份,几天后,部队为他补发了奖章和新军装。 站在穿着新衣的他身边,村里人才明白,这个多年喂马的男人,不是流浪汉,也不是可怜人,他是用血肉之躯挡住坦克的英雄,是在伤痛中默默活着的坚强战士。 那天,解放军在村里敲锣打鼓,为他补办荣誉仪式,他站在人群中没有说太多话,只轻声说了一句:“我能活下来,是因为战友们挡在我前面。” 风吹起他空荡的袖管,像是为那些没有归来的士兵敬了一个军礼,他的故事在村里传开,成为那个年代留下的一段真实记忆。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于水林——百度百科
1938年一天夜里,汉奸葛海禄在追击东北抗日联军时突然性瘾大发,便偷偷从小路下山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