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革命烈士高捷成从百川钱庄挪走了两万银圆,随着红军离家后再也没有回去过

如梦菲记 2025-07-01 12:21:41

1932年,革命烈士高捷成从百川钱庄挪走了两万银圆,随着红军离家后再也没有回去过,他走后,钱庄的人很快找上家门,逼家人代还债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2年春天,福建漳州百川银庄出了大事,担任出纳的高捷成在一天早上离开后,再也没有回来。   随他一起消失的,还有银庄账面上的两万多银圆,百川银庄顿时陷入混乱,账目对不上,人心惶惶,钱庄掌柜立即派人上门讨要说法。   高捷成的家人得知此事后大吃一惊,他出走前没有任何征兆,家里人对银庄的亏空一无所知,催债的人一批又一批来,家中老父母备受惊吓,妻子高蔡宝更是无所适从。   对于钱庄而言,两万银圆是足以倾覆的小山;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更是遥不可及的巨债,高捷成的父亲是做鞭炮生意的,家中有房产田地,本算殷实,可为还这笔债,他只能忍痛将产业一一变卖。   鞭炮厂关了门,田地被低价出手,祖上留下的几间老房也没能保住,变卖得来的银钱仍然不够,还得向亲友借贷。   家中年迈的双亲低头求人,四处托人调和;妻子白天做针线活,晚上去街边帮人缝补衣裳,抱着孩子居无定所地辗转寄居在亲戚家。   最艰难的那几年,他们先后搬了七八次家,一会住下洲,一会挤在古塘角落,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那时高捷成已经身在他乡,他在红军驻扎漳州期间,通过同学联系上地方游击队,在筹款过程中接触了革命组织。   他带走的那两万银圆正是用于支援游击队筹粮买药,作为战时急用,他写了一封信托人带回家中,简单几句表达离别和愧疚,家人后来才知道信中并未提及银庄之事。   他北上途中历经周折,最终抵达中央苏区,进入红军大学学习,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苏区财政机关工作期间,他协助制定经济管理制度,设计纸币印刷方案,跟随毛泽民参与红色金融体系建设。   后来,他被派往太行山一带筹建冀南银行,负责整个敌后根据地的金融事务,冀南银行是战争时期最重要的金融支柱之一。   敌军经济封锁严重,法币、伪钞泛滥,边区经济动荡不安,为了稳定货币市场,高捷成带领团队在山西黎城设立印钞厂,厂址多处选在山沟岩洞中,靠人背马驮运送设备,常因敌军扫荡而紧急迁移。   他随身携带印钞机设备,转战晋冀鲁豫各地,被称作“马背上的银行”,他们印制的“冀钞”在短时间内成为解放区最主要的流通货币。   高捷成不仅参与纸币发行,还组织物资回收,打击敌伪货币流通,配合边区开展经济自救,他提出稳定币值要靠物资基础,推动地方发展农业生产和副业。   冀钞逐步扩大使用范围,覆盖200多个县,服务超过4000万人口,敌人对此十分忌惮,曾多次试图破坏银行运作。   1943年5月中旬,日军突袭冀南银行驻地,当天细雨连绵,迷雾遮山,敌军兵分多路包围白鹿角村,高捷成指挥银行人员转移账册机密,随后组织突围。   途中因掩护携带重要资料的同事,他被日军发现,冲突中,他身中多刀,当场牺牲,年仅三十四岁,随后,邓小平电示冀南银行表示哀悼,并称他为党金融事业不可多得的人才。   他牺牲时,家人在福建一无所知,他的户籍早年登记为“厦门”,用名“高兴”,组织为了保护其家属安全,始终未向外透露真实情况,即使是在抗战胜利后,也无人知晓他的下落。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高蔡宝终于还清了那笔旧账,此时她年近四十,眼角已有皱纹,自高捷成出走起,她独自支撑整个家庭长达十七年,几乎没有一天轻松。   1951年,国家内务部谢觉哉辗转找到高家,将噩耗告知,那一天,高蔡宝瘫倒在地,哭得昏厥过去,此后双目失明,再也不能劳作。   国家为烈属发放了三千元抚恤金,她分文未取,全数交回国库,她对人说,这笔钱国家更需要。   她将自己的名字由“蔡宝”改为“高蔡宝”,以纪念丈夫,儿子夭折后,她收养了孤儿,靠微薄收入继续生活,1950年,高捷成灵柩迁葬晋冀鲁豫烈士陵园,与左权等将领合葬。   他为信仰献出一切,家人为他的信念承担了沉重代价,他未曾留下一张纸条、一笔财产,留给亲人的,是沉甸甸的牺牲与历史,他走得义无反顾,家人活得沉默坚韧。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场民族大义的担当,那年春日匆匆的背影,最终成为一段沉默的丰碑。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红色银行的奠基者高捷成——红色文化网

0 阅读:77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