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

文山聊武器 2025-05-20 19:22:38

1985年,乔冠华归葬故乡盐城遭到拒绝,妻子章含之无奈之下找到一个人帮忙,此人在当时的环境下,不仅没有丝毫顾忌,反而还主动说道:放我这吧,我可以替他当守墓人! 乔冠华1913年出生在江苏盐城建湖县,小时候家里条件挺好,父亲是个开明地主,特别看重教育。乔冠华六岁就进了叔父办的私塾,背诗读书,脑子灵活得不行。1923年,他跟着哥哥去了盐城县城,上了第二高等小学,后来考进淮美中学。不过,他因为反对教会学校被开除了,转到亭湖中学接着念。16岁那年,他考上了清华大学哲学系,学中西哲学,还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上开了窍,参加了共产党的活动。 1933年,乔冠华从清华毕业,跑去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深造,结果因为加入日本共产党被驱逐出境。他没放弃,转头去了德国图宾根大学,1937年拿下哲学博士学位,那会儿才24岁。抗战爆发后,他果断回国,用“乔木”这笔名在香港写国际评论,和胡乔木齐名,人称“南北二乔”。1942年,他正式加入共产党,被调到重庆,在周恩来手下干活,负责《群众》周刊和《新华日报》的国际专栏。战后,他又跟周恩来到上海,办了英文版的《新华周刊》,1946年底还当上了香港新华社分社社长。 新中国成立后,乔冠华进了外交部,从新闻局局长干到副部长,一路干得风生水起。1971年,他带队重返联合国,那一笑成了“乔氏大笑”,让全世界记住了中国。1972年,他还参与了跟美国基辛格的谈判,起草了《上海公报》,为中美关系破冰出了大力。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1951年的板门店谈判,他都掺和过。1973年到1976年,他当外交部长,把中国外交推上新高度。说起来,他这辈子真没白活。 可惜,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因病在北京去世,70岁。没想到,官方反应特别冷淡,新华社就发了条42个字的简讯,连张照片都没配,更别提啥悼词了。这跟他在国际上的名气比起来,差得太远,也让他死后的事多了些波折。 乔冠华生前好几次说过,死后想回盐城葬。1984年12月,章含之带着他的骨灰回了盐城建湖县,跟乔冠华的侄儿乔宗连一起找当地政府商量。她满心希望能实现丈夫的遗愿。乔宗连还张罗了顿饭,请了盐城市委的人,可关键领导一个没来,就几个退休老干部应付场面。章含之心里咯噔一下,感觉不妙。她几次想提安葬的事,可都被含糊带过去了。最后,当地部门说“暂不同意”,理由模棱两可,没个准信。 章含之只能带着骨灰回北京,骨灰盒就搁在卧室一角。她每天早上看一眼,心里堵得慌。这么拖了两年,骨灰盒像个解不开的疙瘩,她心里一直放不下来。1985年初,她忽然想到乔冠华的老友李颢,一个苏州的医生。这俩人的交情,得从1943年说起。那年夏天,乔冠华在重庆病得要命,李颢连夜赶去医院,亲自上手术台,把乔冠华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从那以后,他俩成了铁哥们,经常写信聊国家大事和人生。 章含之给李颢打了电话,把这两年的难处全说了。李颢听完,顿了几秒,说了句:“放我这儿吧,我来守墓!”这话让章含之心里一热。她没多想,赶紧收拾好骨灰送了过去。李颢这边也没闲着,挂了电话就骑自行车找吴县县委,跟书记管正一合计,定了东山杨湾华侨公墓一块地。1985年清明节,章含之带着骨灰到了苏州东山。那地方靠山近水,松树环绕,挺安静。李颢帮着安排,安葬仪式简单,墓碑上刻了乔冠华的生平。章含之看着墓碑,总算松了口气。 乔冠华葬在苏州东山后,章含之没停下脚步。她后来写了《我与乔冠华》,把他们的外交岁月和生活点滴都记了下来。李颢也没含糊,经常骑车去墓地看看,拔拔草,擦擦碑,干干净净。2003年,盐城建湖县的领导忽然说要迁回乔冠华的墓,还想搞个“冠华大街”和红色旅游地。乔家人坐一块儿商量,有人提到乔冠华生前爱苏州风景,有人念着李颢的情分,最后决定不迁。2004年,建湖县在他故居旁弄了个衣冠冢,放了点遗物给人缅怀。2008年清明节,苏州东山修了乔冠华和前妻龚澎的合葬墓,章含之亲自去看了,同意留在那儿。上海福寿园也建了个纪念墓地,有铜像有碑,让人能去悼念。 章含之2008年1月26日因病去世,73岁,葬在八宝山,跟养父章士钊合葬。她用回忆录和行动留住了乔冠华的痕迹。乔冠华的几个纪念地,串起了他从盐城到国际舞台的一生,而李颢的这份情谊,愣是给这段故事添了抹暖色。

0 阅读:220

猜你喜欢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