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朗普开启第二个任期内的首趟亚洲行。
世界局势再次进入高压时刻,美国在委内瑞拉外海高调军演,特朗普正展开亚洲访问,而他的国内政敌也在迅速崛起,与此同时,美军机在南海坠毁,中国回应愿意帮忙,把一系列事件连在一起,出现一个关键问题,美国到底怎么?
先从美委局势说起。10月下旬,美军在委内瑞拉对面的加勒比海举行代号为“坚决之盾”的军演,距离委内瑞拉海岸线只有11公里。这个距离几乎等于“堵门”。演习规模大,参加的舰艇包括“阿利·伯克”级驱逐舰、“黄蜂”级两栖攻击舰以及几架B-1B战略轰炸机,美军宣称目的是“确保地区稳定”。但大家都明白,这是一次赤裸裸的威慑行动。
就在军演启动的同一天,美国国务院宣布对委内瑞拉高官追加制裁,理由仍是“破坏民主”。委内瑞拉方面则迅速回应,指责美方的行动是“战争挑衅”。马杜罗在电视讲话中称:“委内瑞拉的领土将被捍卫到底,任何外来挑衅都不会成功。”

美军在委内瑞拉附近军演。
问题是,特朗普政府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要把军演开到委内瑞拉门口?一方面,这是延续美国一贯的拉美政策思路,通过军事威慑和经济封锁来逼迫对手屈服。另一方面,更现实的原因是特朗普需要一场“展示力量”的外交表演。而拉美地区相对可控,是美国展示军力、转移注意力的理想舞台。尤其是在国内政治竞争激烈的当下,任何一次对外强硬姿态,都可能成为他巩固选民信心的筹码。
但问题在于,美国军力已显疲态。全球部署过多、预算吃紧、部队轮换频繁,导致美军的整体战备水平下降。根据五角大楼最近的报告,美军飞行员的年度平均训练时间从过去的200小时下降到130小时,这意味着作战熟练度和反应能力都在下降。美国海军的舰艇维护也面临严重积压,光是太平洋舰队就有三分之一舰艇因维修或缺件无法出海。这样的情况下,美军却仍然要在全球维持高强度存在,从中东到印太再到拉美,风险可想而知。所以说,美国在委内瑞拉海岸的军演,更像是一种姿态,而不是战争的前奏。
然而,就在美军忙着对外“展示肌肉”的时候,南海又出事了。10月26日,美国“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执行返航任务期间,接连发生两起坠机事故。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在起飞后相继坠海,间隔不到30分钟,这是极其罕见的情况。

美国2架军机在半个小时内坠海。
10月27日,特朗普在亚洲访问期间也作出回应,称初步判断可能是“燃料问题”,甚至透露“可能使用了劣质机油”。这个说法引发美国舆论一片哗然。用劣质燃油导致坠机?这听起来像是后勤混乱到极点。
事实上,这并非孤立事件。今年以来,美国海军已经报告了12起A级事故,数量远高于前两年。所谓A级事故,是指造成死亡或超过200万美元损失的严重事件。仅2025年,美军就损失了多架战机和舰艇,包括红海的F/A-18坠海事件、加州附近的F-35训练坠毁,以及弗吉尼亚海岸的坠机事故。频繁事故的背后,是整个美军体系的运转过度。
因为,“尼米兹”号这次出事时,正在执行服役期内的最后一次远航。它是美国现役最老的航母,服役已达半个世纪。长期高强度部署导致设备老化、系统失灵,早在去年就被爆出核动力装置缺陷、饮用水污染等问题。这次所谓的“谢幕之旅”,本应是一次荣耀返程,却变成了灾难收尾。两架飞机相继坠毁,不仅让美军颜面尽失,也打破了特朗普“展示实力”的外交节奏。
同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27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如果美方提出,中方愿从人道主义角度提供必要协助。但同时强调,美方频繁派军舰军机在南海炫耀武力,是造成海上安全风险和地区不稳定的根源。
这番话分寸拿捏得很稳:一方面展示负责任大国姿态,另一方面明确指出问题根源。美军如果真要打捞飞机,最快也得一两周后设备才能抵达现场,而中国在打捞深海装备上的能力显然更强。这种局面对比,不仅是一场技术竞争,更是一种现实讽刺,美国炫耀武力的地方,往往成为它自己出丑的舞台。

大黄蜂坠海,美军打捞还得费一番功夫。
回看过去几年,美军在南海的事故多得令人咋舌。从2017年的“菲茨杰拉德”号撞船事件,到2021年“康涅狄格”号核潜艇撞击不明物体,再到如今的“尼米兹”坠机,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事故发生。没有外部敌人攻击,没有战争,却损失惨重。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这与美军长期的过度部署直接相关。南海是远离美国本土的高风险海域,任务密集、气候复杂,加上航母编队作业时间长,操作疲劳成为常态。南海之所以成了美军的“噩梦之地”,并非神秘力量,而是长期自我透支的后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坠机发生的时候,特朗普正在进行亚洲访问,行程包括马来西亚、日本、韩国等。这是他第二任期以来最密集的一次外交活动,目的是修复美国在亚太的影响力,重建盟友信任。

特朗普访问日本,高市早苗启动最高警备。
然而,这次的坠机事件让他的“展示实力”计划彻底失焦。本想用军演、访问和高调声明营造“美国回来了”的形象,结果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亚洲盟友表面热情接待,但私下普遍对美国安全承诺信心不足。尤其是坠机消息传出后,媒体普遍解读为“美国军力虚胖”的象征。这让特朗普的外交表演显得格外尴尬。
更棘手的是,特朗普在国内也迎来了新的政治对手。加州州长纽森正式宣布,将在2028年竞选总统。纽森的崛起,给民主党注入新动力,也给特朗普带来压力。他在民主党内部的民调支持率迅速上升,部分传统中间派甚至公开表态支持。
纽森政治风格鲜明,对外务实、对华理性。在他担任加州州长期间,多次推动与中国在清洁能源、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他曾公开表示,“与中国对话符合美国利益”。这样的立场在当下美国政治环境中显得罕见,也因此被视为“亲华代表”。他的出现,为2028年大选增添了新的不确定性,也让特朗普阵营不得不重新评估战略。
总的来看,特朗普的亚洲行,本质上是一场外交秀,意在巩固自身的全球领导人形象,同时转移国内政治焦点。但从目前结果看,效果适得其反。美军坠机事件削弱了“展示实力”的效果,亚洲盟友对美信心动摇,国内又冒出新的竞争者。这种多线危机叠加,让特朗普陷入一个尴尬循环:越是想展示强大,越暴露虚弱。美军的连环事故、外交的空转、政治的内耗,都在表明美国的全球战略正在透支自身能力。

坠机事故发生后,美航母掉头返回本土。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美国依然用冷战思维维持全球存在,却缺乏与现实匹配的资源和信心。无论是在委内瑞拉外海的军演,还是在南海的高强度部署,本质上都是一种“展示性安全”,即为了政治目的制造安全假象。但这种表演无法带来持久战略利益。现实世界里,装备老化、训练下降、盟友疏远,都在削弱美国的根基。当“展示性安全”撞上现实困境,美国就会暴露出两面性:一边是全球耀武扬威的表象,一边是内部捉襟见肘的真相。
最后,借用一句古老的警句:真正的力量,不在于炫耀,而在于克制。当前世界格局正在调整,美国必须决定,是继续用强硬掩饰虚弱,还是重新定位自身角色。如果不学会这一点,未来坠毁的可能不只是飞机。
好,关注小彻,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