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主政山西30余年,一度把山西建成全国模范省,“同侪之中鲜有出其右者。”阎锡

冰旋聊历史 2024-11-17 18:16:08

阎锡山主政山西30余年,一度把山西建成全国模范省,“同侪之中鲜有出其右者。”阎锡山主政山西之初,针对本省民众因教育程度太低而无力参与政治的状况,认为“受教育之国民愈多,人群程度愈高;人群程度愈高,政治能力愈强。”“欲使国家的人好,没有不留心于现在的学生的,观察明白现在学生的进步,就可以明白20年后国家的情形。”为提高山西民众的受教育程度,他在山西省大力推行四年义务教育制,规定“凡是山西百姓,不论贫富贵贱的小孩子,七岁到十三岁这七年内必须要最少上四年学。” 为抓好义务教育,他把办义务教育作为山西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他告诫全省官员和民众说:“人民要想有谋生的本领,非有普通的道德、知识、技能不可;要想有普通的道德、知识、技能,非入学校不可。所以有子弟的送他入学,是为父母的义务;为区长、村长、闾长的,多设几座学校,就是区长、村长、闾长的义务;为人民的,共摊学款,就是对人群的义务。” 为督促家长送孩子上学,阎锡山曾多次亲自下乡给家长作工作,劝导家长送孩子上学,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强制措施,他规定“凡学龄儿童暨18岁以下之失学儿童,无故之不入学者,经各区长、各街村副查明呈请县知事核准,处其家长以l-5元罚金,此项罚金自学龄儿童10岁起每岁迟追加1元;凡有意破坏或阻挠学务暨抗不交纳本地方应行公派担负相当数目之学款者,应呈由知事处以相当之罚金,使其数至多以30元为限。”对那些办学不力的地方,阎锡山则直接把指标下达给各级军官,每人包定几个村,两年内必须把学校建成,建成后由军官直接担任校长。 普及义务教育的第一要务是经费,阎锡山告诫山西各级官员说:“世上万事都可省钱,止有出钱教子弟求学,是与自己后人积钱的法子,故此钱万万不可吝惜。纵然自家现时没有学生,也断不可出异言,要知学校是永远的,无论谁家将来必有子弟入学。况且花钱办教育是世上第一样积德之事,你们须以此理告人民知之。”他要求全省上自省财政厅、民政厅、教育厅,下至县知事或县长、劝学所或教育局、县视学、区长,乃至最基层的街长副、村长副和学董,均有筹集义务教育经费的责任和义务,形成一张上下互动的经费筹集网络,并将其筹款的情况作为考查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为保证教育经费全都用在教育上,阎锡山将经费的使用权和监管权具体到部门和个人,并在每个县成立专门的义务教育基金保管委员会,推行完善的预算审核机制,并对教育经费的收支情况按期在各校公示。在阎锡山的严格要求下,山西各地都把教育当成地方第一等大事,不惜把重金投入到教育事业中。以1932年为例,当年山西各县教育经费的支出占地方总开支的比例都在50%以上,其中最高的忻县达到61%。而且,山西全省对乡村小学投入的义务教育经费远超对城镇学校的投入,乡村教育经费投入的占比常年占全省教育总经费的85%以上。 在阎锡山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山西的义务教育在动荡的军阀混战时代创造了空前的奇迹,全省72%以上的适龄儿童都顺利入学,使山西成为全国唯一一个普及了四年义务教育的省份。

0 阅读:27
冰旋聊历史

冰旋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