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的一刻,中国人做到了!”这几天,一段福建舰弹射舰载机的视频刷爆了朋友圈。画面中,歼-35隐形战机从甲板上呼啸而起,电磁弹射器划出的弧线仿佛在告诉世界:中国航母的时代,真的来了。
更让外媒震惊的是,美国折腾了十几年的“福特号”航母,至今还没能实现F-35的电磁弹射。有网友调侃:“这波啊,属于‘徒弟’直接抄了近道!”
福建舰的“三连弹射”,到底牛在哪?
9月22日,官方正式公布:福建舰完成了歼-15T(弹射型)、歼-35(五代隐形战机)和空警-600(预警机)三种舰载机的电磁弹射起飞和拦阻着舰测试。简单说,就是福建舰的“核心技能”已经点满,不仅能弹飞机,还能弹最先进的隐形战机和“空中指挥部”。
这可不是普通的进步。要知道,电磁弹射是航母技术的“天花板”,比传统的蒸汽弹射更灵活、更省能源,还能弹射更重的飞机。而福建舰一口气测试三种机型,意味着它未来能组建一个完整的作战体系——隐形战机负责“踹门”,重型战机负责火力压制,预警机坐镇指挥。用军事专家的话说,这是“从单打独斗到体系化作战的跨越”。
更让军迷热血的是,福建舰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艘实现五代机电磁弹射的航母。相比之下,美国的福特号2017年就服役了,F-35C也早在2019年成型,但两者至今“各干各的”,愣是没在电磁弹射上搭上线。有网友吐槽:“福特号这些年到底在干啥?练‘单机模式’吗?”
美国为何“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其实在20年前,美国才是航母技术的“天花板”。2005年,美国开工建造福特号航母,号称要用电磁弹射、电力拦阻等黑科技“碾压时代”。同年,中国刚把瓦良格号拖进船厂改造,歼-35的前身还是个图纸概念。如果那时有人说“中国会抢先实现五代机电磁弹射”,估计没人会信。
但问题出在哪?美国犯了个“各自为战”的错误。福特号建造时,F-35C还在实验室里折腾,尾钩勾不住阻拦索、发动机适配问题一堆。美国海军为了赶进度,干脆决定:“先不管F-35了,让福特号按老标准服役!”结果就是,福特号的电磁弹射系统根本没针对F-35优化,连配套的指挥、维护设备都没装。
更尴尬的是,福特号被部署在美国东海岸,而F-35C全配给了西太平洋部队。反观中国,福建舰从设计之初就瞄准了歼-35和空警-600,电磁弹射器直接为它们“量身定制”。这种“一步到位”的思路,让中国实现了弯道超车。
福建舰的突破,意味着什么?
作战半径直达第二岛链。电磁弹射能让舰载机满载燃油和弹药起飞,歼-35的隐身性能结合空警-600的预警能力,意味着福建舰的打击范围可以覆盖到关岛甚至更远。
航母编队体系化升级。福建舰不再是“单打独斗的巨舰”,而是一个移动的作战枢纽。空警-600就像“空中WIFI”,能同时指挥战机、舰艇和潜艇;歼-35负责突击,歼-15T负责火力覆盖。这种体系化作战,正是现代海军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自信的“代际跨越”。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中国只用了两艘航母的时间。更值得一提的是,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是完全自主研发的,连美媒都承认,中国在电磁领域“已经摸透了门道”。
福建舰只是开始。
目前,福建舰已完成九次海试,距离正式服役仅一步之遥。而它的后续舰艇,比如传闻中的“核动力航母”很可能继续沿用电磁弹射技术,甚至搭配无人机作战。网友调侃:“076型两栖攻击舰都要装电磁弹射了,未来会不会出现‘无人机航母’?”
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成功,不仅是中国海军的里程碑,更是一种信号:大国重器的竞赛中,创新和效率才是硬道理。而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或许下次再看到舰载机起飞的画面时,可以自豪地喊一句:“这回,咱们领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