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4月2日,伊拉克南部沙漠上空,一架美军战机投下数枚看似普通的炸弹。当这些炸弹在千米高空解体时,顷刻间洒落75万根蓄势待发的钢针——这不是拍电影,而是伊拉克战争中真实发生的战场瞬间。
短短十分钟内,上千名伊拉克士兵被这些从天而降的死亡之雨刺穿,上万人在恐惧中跪地求生。这令人胆寒的一幕,正是现代战争中集束炸弹首次大规模应用的残酷写照。
这种改变战局的武器,正是BLU-114/B型集束炸弹。每枚母弹内藏着150枚子炸弹,而每枚子炸弹又填充着500根锐利钢针。当母弹在预定高度爆炸,这些子炸弹如天女散花般覆盖数个足球场大小的区域,钢针以每秒千米的速度四散射出。
与其说是炸弹,不如称它为“区域灭绝武器”——钢针穿透装甲车薄顶、击穿工事射孔、撕裂人体组织,在开阔地带几乎无处可逃。
目击者回忆,当时正在构筑阵地的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士兵,首先听见高空传来沉闷的爆炸声,紧接着是冰雹敲打金属的脆响。
随即,土黄色阵地被此起彼伏的惨叫淹没。钢针穿透钢盔像刺穿纸张,许多士兵甚至来不及找到掩体就已成片倒下。这种打击不仅造成物理杀伤,更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理震撼——面对无形无踪的钢针风暴,任何传统防御都显得徒劳。
集束炸弹的使用立即引发各国激烈争论。支持者强调其军事必要性:在纳西里耶战役中,这种武器成功阻滞了伊军机械化部队的驰援,为美军快速推进创造了条件。
但人道主义者尖锐指出,这些钢针在人体内会造成难以手术的创伤,且约有10%的子炸弹未能即时引爆,变成长期威胁平民的“地狱种子”。
更值得深思的是战争心理学的转变。面对这种超越常规认知的武器,许多伊军士兵选择跪地举白旗而非抵抗——这并非怯懦,而是人类对降维打击的本能反应。
一位战后接受采访的伊军老兵坦言:“我们准备好面对炮火,但没人告诉我们要面对一场金属风暴。”这种心理震慑效果,某种程度上比物理杀伤更能瓦解作战意志。
而且集束炸弹也体现了现代战争对“精准”与“高效”的病态追求——既要最大限度消灭敌方有生力量,又要最小程度破坏基础设施(毕竟石油设施还需保留)。
这种武器进化背后,是军事科技与人道主义的永恒矛盾。2008年全球127国签署《集束弹药公约》,正是国际社会对这种非常规武器的反思。但值得玩味的是,主要军事大国均未加入该公约。比如美俄、英法、以色列、印度等国。
十九年过去,伊拉克沙漠中的钢针或许早已锈蚀,但那些幸存者的噩梦仍在继续。这场钢针雨不仅改写了现代战争形态,更在人类战争伦理史上刻下深痕。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