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荃湾一间火锅放题店发生的一宗“又吃又拿”事件,在网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事情起初看似只是一起普通的消费纠纷,但随着事件的发酵,从闭路电视片段流出到涉事者身份被起底,公众情绪逐渐升温,舆论也开始围绕“放题文化的边界”“公众道德底线”等议题展开。
来源:HK01
究竟这是一场单纯的误会,还是对香港饮食文化的一次警示?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起事件的来龙去脉。
事件发生在荃湾广场一家名为“千海水产”的海鲜火锅放题店。
根据报道,当天中午约12点左右,一对男女前来用餐。按照店铺的规则,成人午市放题为318元港币加一,可享用三小时的无限点餐服务。
但在短短一个多小时内,该桌客人频繁加单,尤其针对肥牛、生蚝、虾蟹等高价值食材。令人疑惑的是,桌面上并没有多少食用痕迹。
来源:明报
店员起初并未多想,但在收拾碗碟过程中发现异样,便翻查闭路电视确认。
结果发现,这对客人竟将部分食材放入随身携带的环保袋中,疑似打算“打包带走”。
职员随即上前以非常温和的语气提醒:“CCTV打电话落嚟,见到系咪唔觉意攞咗啲嘢食落袋?”
最初两人并未回应,最终才不情不愿地从袋中取出大量食材交还,包括肥牛、生蚝、海鲜、公仔面等。
来源:HK01
值得注意的是,整个过程中,两人并无明确道歉,在继续用餐约半小时后便自行结账离去,店方亦未报警处理。
事件曝光后,引发了大量网民关注。
影片在网络平台疯传,留言中不少人直言“丢脸”“贪心”“损害香港人形象”,还有人建议餐厅应报警以加强阻吓。
来源:星岛头条
有部分人指出,虽然放题是“任食”,但并不代表“任拎”。规则明明白白写在墙上:“不得外带”,这早已是行业共识。
此外,事件也迅速演变为一次网络“起底行动”。
有网民根据画面中男顾客的穿着和外貌信息,迅速找到疑似身份,并上传了数张生活照。其中包括其身穿医务辅助队制服的旧照片。医务辅助队之后也对媒体回应,确认涉事男子确曾接受训练,但现已离队。
来源:星岛头条
此回应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部分质疑,但也引发新的讨论:一个曾接受纪律训练的人,为何会做出此类行为?
而在另一边,同行业者也没有放过这个“热点”。
旺角兆万中心某放题店趁势拍摄了一条模仿视频,“抽水”重演事件情节。视频中演员从袋中拿出各类“食材”,甚至还出现了清酒、电饭煲等道具,调侃意味浓厚。
这条视频在社交媒体上迅速获得大量播放,也带出了餐饮从业者在面对类似事件时的无奈与自嘲。
来源:星岛头条
回到事件本身,这对男女的行为是否已构成“偷窃”,不少人意见不一。
部分声音认为,既然没有离开餐厅范围,店方也没有明确损失,似乎无法构成刑事行为;但也有法律背景人士指出,只要行为具有“非法意图”且“未经授权”,便可能涉及不当得利或盗窃成分。
当然,最终是否构成法律责任,还需由执法部门或法院界定。
但无论法律如何界定,从社会层面来看,这起事件的讨论点远不止于“带走几片肥牛”。它引发的是公众对于餐饮文化边界的重新审视。
来源:AM730
放题文化在香港已存在多年,背后依靠的是商户对消费者的信任:你可以任点、任吃,但不可以浪费、不可以外带。这是一种默契,也是一种尊重。
一旦这种信任被破坏,商家便不得不提高门槛,比如缩短用餐时间、限制点餐数量,甚至直接加价。
而这些变化,最终由所有消费者共同承担。
就像有业内人士坦言:“如果类似事件越来越多,可能整个行业都要加价,才能平衡成本。”
来源:星岛头条
当然,我们也不应过度标签化或道德化一整个群体行为。
个别事件不代表全体消费者,正如个别店铺也不能代表整个行业。但事件所引发的集体讨论,或许正说明,放题文化到了该重新设定“边界感”的时候。
未来,商家是否需要在入座前更清晰地重申规则?是否应设置更明确的惩罚机制,比如额外收费或列入黑名单?而从消费者角度出发,我们是否也该问问自己:一顿放题,除了吃得尽兴,是否还能吃得理性、吃得尊重?
最后,小编想和大家聊聊:你怎么看待放题期间“偷偷打包”这类行为?是小聪明,还是踩线过界?你自己在香港吃放题的经历又如何?评论区欢迎留言。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