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美军两架战机在南海坠海真相:帝国衰落的缩影

2025年10月26日,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万安滩以南海域上演了一场戏剧性事故——半小时内,一架MH-60R“

2025年10月26日,美国海军“尼米兹”号航母在南海万安滩以南海域上演了一场戏剧性事故——半小时内,一架MH-60R“海鹰”直升机和一架F/A-18F“超级大黄蜂”战斗机相继坠海。

这场被外媒称为“帝国衰落的缩影”的事件,不仅暴露了美军装备老化的深层危机,更揭示了其通过军事威慑维持霸权的战略困境。

===老舰的“谢幕演出”===

50年航母的极限承压 “尼米兹”号作为美国海军现役最老的核动力航母,自1975年服役以来已航行逾300万海里,参与过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等重大行动。

此次部署本是其退役前的“谢幕之旅”,却因接替的“福特”级航母尚未形成战斗力而被强行延寿。

该舰的蒸汽弹射器、拦阻索等关键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转,密封件老化、压力不稳定等问题频发。

2025年2月,该舰在埃及塞得港附近与商船相撞,甲板及船体严重受损,虽经临时修复仍带伤部署。

更严峻的是,舰上水兵平均疲劳度超标30%,许多人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在南海部署期间每日起降架次高达70-80次,远超正常水平。

这种“人困马乏”的状态,为事故埋下了隐患。

===双机坠海的“连锁反应”===

机械故障与操作失误的叠加 10月26日14时45分,一架执行反潜任务的MH-60R直升机刚从甲板弹射升空便失控坠海。

尽管3名机组人员被成功救起,但事故暴露了该型直升机在高盐高湿环境下零部件腐蚀严重的问题。

仅半小时后,一架F/A-18F战斗机在起飞阶段突发故障,飞行员被迫弹射逃生。

这架服役十余年的“超级大黄蜂”战斗机,其雷达罩、起落架等关键部件拆解率高达42%,部分战机甚至处于“带病飞行”状态。

军事专家指出,蒸汽弹射器在弹射过程中若推力不足或压力波动,极易导致战机失速坠海。

而“尼米兹”号当日的高强度起降作业,进一步放大了设备故障的风险。

===霸权逻辑的“反噬效应”===

南海威慑的代价 美军此次部署南海,本意是通过军事存在向中国施压,为亚太经合组织峰会期间的谈判争取筹码。

然而,两架战机在“中国家门口”坠毁,不仅让美军颜面尽失,更暴露了其战略的脆弱性。

近年来,美军航母舰队事故频发:2022年“卡尔·文森”号F-35C在南海坠毁;2025年“杜鲁门”号在红海因拦阻系统故障坠机;今年2月,“杜鲁门”号还与商船相撞,4月拖机时将战机摔入海中。

这些事故的共同背景是,美军为维持全球霸权,长期让老旧装备超期服役,同时新装备如“福特”号航母的电磁弹射系统故障不断,导致战斗力断层。

更讽刺的是,美军在南海的高强度活动反而加剧了自身风险。

南海复杂的气象条件和电磁环境,对装备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而美军为展示威慑力,不得不不断突破装备的耐用极限。

这种“高成本、低收益”的恶性循环,最终以两架战机坠海的形式集中爆发。

===盟友的“信任危机”===

印太战略的虚与实 事故发生后,菲律宾等盟友的态度微妙变化此前,菲律宾曾跟随美军在南海进行联合军演,但此次事件让其开始重新审视与美国的关系。

毕竟,连自身战机都无法保护的美军,如何能兑现对盟友的安全承诺? 中国外交部在回应中明确指出,美军频繁派遣军舰军机到南海炫耀武力,是引发海上安全问题、破坏地区和平稳定的根源。

而美军对此讳莫如深,既拒绝中方提供人道主义协助的善意,也未能给出事故的具体原因。

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态度,进一步削弱了其战略公信力。

===霸权终局的预演===

老舰与新局的碰撞 “尼米兹”号的这场闹剧,本质上是美国海军外强中干的缩影。

当50年的老舰与超负荷运转的舰员相遇,当老旧装备与高强度任务碰撞,事故的发生便成为必然。

而“福特”级航母的迟迟无法形成战斗力,更让美军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困境。

此次事件后,美军或许会暂时调整部署策略,但其在南海的军事活动不会停止。

然而,随着中国“福建舰”等新型航母的服役,南海的海空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美军若继续依赖老旧装备维持霸权,最终只会让“帝国衰落”的预言加速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