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51年抗美援朝一位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

1951年抗美援朝一位志愿军往阵地送弹药,当他到达后,却发现干部全牺牲,而战士更是乱成一团,谁曾想,在这危急时刻,他却做出一惊人举动,而且还立了大功,这个人就是王德明。 王德明这个人,出生在1925年的山东诸城市桃林镇一个普通农村家庭,那时候家里条件一般,他就从小跟着父母干农活,练就了一身力气。长大后,国家正乱,他看不下去,就在1948年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了部队里的一员。刚入伍没多久,他就赶上淮海战役,那场仗打得特别大,他跟着部队在平原上推进,负责步兵任务,多次参与进攻,立下一些小功。战役结束后,部队继续南下,他又参加了渡江战役,过长江的时候,敌军火力猛,他和战友们一起乘船强渡,登岸后清除敌方据点。接着是解放上海的战斗,城市里巷战多,他适应得快,帮着部队拿下几个要点。在这些战役中,他受过多次伤,尤其是头部重伤,留下神经性头痛的毛病,组织上本来想让他留在后方养伤,但他自己不干,三番五次申请要上前线打仗。 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王德明随志愿军入朝,起初安排他当担架员,主要负责运送伤员。他觉得这工作重要,就认真干起来。那年冬天,第二次战役在长津湖地区展开,天气冷到零下几十度,他的脚严重冻伤,全营就剩一副担架,他一个人硬扛着,先后运了29名伤员下火线。冻伤后脚肿得厉害,走路疼,但他没停下,坚持把任务完成。这段经历让他在部队里出了名,大家都知道他是个能吃苦的山东汉子。 转到1951年,第四次战役打响,志愿军在汉滩江一线阻击联合国军。王德明除了运伤员,还主动接了送弹药的任务,因为阵地弹药短缺。他连续几天往返江边,第四天就过了十八次江,扛着手榴弹箱子上阵地。等他到地方一看,情况不对劲,连排干部全牺牲或重伤了,只剩十五名战士在那儿,没人指挥,大家有点慌。敌军又要进攻了,王德明作为老兵和党员,就站出来接管指挥。他把战士们分成两组,十人守正面,五人护侧翼机枪位。因为弹药不多,他让大家节省,等敌军靠近二十米再扔手榴弹。第一波敌军上来,他们按计划投弹,炸倒不少人,敌军退了下去。接着第二波也这样挡住,但弹药快用光了。第三波冲锋时,王德明带头用刺刀上,战士们跟着反击,一下子把敌军打蒙了。王德明自己在这场战斗中击倒三十多名敌军,阵地总算守住,直到增援部队赶来。这件事后来上报,他立了特等功,还被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德明没留在部队里任职,而是选择了回老家务农。他和妻子回到山东诸城市桃林镇历家官庄村,过上普通农民日子。村里土地多,他每天下地干活,种粮食,收庄稼,尽管头部旧伤老犯,疼起来难受,但他从不向组织要特殊待遇,就这么默默过日子。家里有几个孩子,他教育他们踏实做人,帮着村里人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时间一晃就到2002年,王德明因为身体原因在家里去世,享年77岁。他的事迹被记录在志愿军英雄名单里,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说起王德明这个人,其实抗美援朝老兵里还有同名的另一个王德明,那位是河南洛阳人,1932年出生,也参加了抗美援朝,当过医护兵,专管救伤员。2025年10月,这位93岁的王德明老人在家属和志愿者陪同下,去了北京天安门广场,实现多年的心愿。他从轮椅上站起来,向国旗敬礼,说了句简单的话,表达了对国家的感情。这件事被中国新闻网报道,感动了不少人。不过,这两个王德明是不同的人,前一个是山东的战斗英雄,后一个是河南的救护老兵,同名而已,但都为抗美援朝出了力。 抗美援朝整体来说,是中国在建国初期面对外部压力的一次自卫反击,美军主导的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威胁东北安全,中国出兵保家卫国。战争打了三年,志愿军付出巨大代价,但也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决心。像王德明这样的英雄,有好多,全国有54名一级英雄和一级模范,山东籍就占14人,可见山东兵源贡献大。王德明在淮海战役那些国内战争中积累经验,到朝鲜战场上发挥出来,这是个连续的过程。 现在想想,那一代人经历太多,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援朝,身体上留下伤病,回乡后还得面对重建家园的压力。王德明头部伤痛伴随一生,但没抱怨,就这么过来了。这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得珍惜。军事上讲,抗美援朝让中国军队学到现代战争经验,比如防御战怎么打,反击怎么组织,对后来国防建设有帮助。国际上,这场战争也改变了格局,美军没达到目的,停战协定签了,三八线基本维持原状。 王德明的事迹在媒体上报道过,比如大众日报和一些网站,强调他从担架员到指挥员的转变,这在志愿军中是典型例子。部队教育中,常拿来说,告诉新兵关键时刻要站出来。山东诸城当地,也纪念他,村里人知道他的故事,传给后辈。另一个同名王德明去天安门的事,发生在2025年,正好是抗美援朝75周年左右,活动组织老兵圆梦,挺有意义的,体现社会对老兵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