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51年4月,朝鲜战场发生了一次奇怪的战斗,志愿军一个营500人被美、澳、英、

1951年4月,朝鲜战场发生了一次奇怪的战斗,志愿军一个营500人被美、澳、英、韩联军6000人包围,打了一天后,志愿军500人没咋地,敌人6000人开始呼叫增援了。 李德章出生于山东莱芜农村,早年响应号召投身抗日,从陕甘宁边区起步,经历了多次基层对抗,练就了坚韧的指挥作风。解放战争中,他从战士逐步升到连长,参与了多场渡河和围歼行动,积累了实战经验。入朝后,他接手354团3营营长一职,负责一线穿插任务,注重部队的快速机动。 刘玉珠作为团参谋长,专攻战术协调,长年钻研地形和补给线路,在解放战争期间多次化解部队在山区的行进难题。入朝作战,他协助规划第五次战役的推进路径,确保各营间的信息畅通。他的工作风格务实,总是提前勘测潜在风险点。 马仲吉担任3营教导员,重点抓战士的纪律和适应训练,解放战争时他参与长江渡江的组织工作,帮助营部维持高强度行军秩序。入朝后,他与李德章配合默契,推动部队在寒冷环境中保持战斗力,强调日常的弹药管理和伤员转移。 第五次战役西线打响,第40军118师向加平推进,354团3营担负先锋穿插。4月22日下午,部队突破南朝鲜第6师防线,追击溃逃敌军,连续推进120公里,途中击溃五股散兵。志愿军装备以步枪和手榴弹为主,夜行军灵活,机动性强于对手。 夜色中,3营进入沐洞里谷地,不知不觉深入敌腹。韩军溃兵将他们引向英联邦第27旅阵地,该旅包括英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部队,总兵力超6000人,配备坦克和重炮,依托修德山高地布防。志愿军突然陷入包围,东侧澳军压上,北翼英军包抄,火力覆盖谷底。 战斗从23日夜间持续到24日白天,整天一夜对峙。敌军多次冲锋,澳军从东翼推进,英军侧翼合围,志愿军分散防御,利用地形反击。子弹耗尽时,转为近战肉搏,敌伤亡增加,阵地前敌尸累积。志愿军弹药短缺,阵地遭炮轰,但坚守不退。 敌军虽装备先进,坦克和炮在山地受限,补给线拉长影响发挥。澳军体力不支先调整,英军收缩防线,留下防御缺口。志愿军小股突击扰乱敌休息区,破坏其节奏。敌无线电传来求援信号,呼叫美军增援,这在人数占优一方罕见。(212字) 志愿军打法注重近距离对抗,依托丘陵顽强抵抗,敌老兵经验丰富却在夜间吃亏。3营各连轮换火力,机枪压制敌推进,刺刀格挡冲锋。敌坦克机动困难,重炮射击精度下降,志愿军捡拾敌弹药补充自身。澳营士兵丢弃部分装备后撤,英军高层评估形势,决定请求支援。 敌防线出现空隙,3营组织突围,李德章率小队东向佯攻吸引火力,中弹昏迷。刘玉珠和马仲吉领主力西侧冲出,掩护侧翼,先后牺牲。部队分路避开主道,70余人集结成功,带回敌情情报。 4月25日至28日,118师主力加入,352团和354团夹击英27旅,粉碎敌增援。志愿军西线集团实现意图,割裂联合国军东西联系,收复加平周边地带。战后统计,3营歼敌数百,自身伤亡过半,但完成穿插任务。 354团3营记集体一等功,7连、8连、机枪连各记一等功,9连记二等功。李德章伤愈归队,继续服役至1994年逝世。刘玉珠和马仲吉获追认烈士称号。这场战斗在现代战争中罕见,500人对6000人突围成功,凸显志愿军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