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快讯!快讯! 德国总理朔尔茨突然宣布了。 时间点最扎眼的,是据媒体报道此

快讯!快讯! 德国总理朔尔茨突然宣布了。 时间点最扎眼的,是据媒体报道此番表态恰逢德方财长在华出席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的行程。外界解读称,朔尔茨对外释放的重点包括限制中国企业参与未来6G,并推动在德国5G网络中更换中国产设备,这让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 与此同步的信息更具体一些。据路透社2024年10月报道,德方已与运营商达成共识:在2026年前完成核心网清退相关中企设备,2029年前在接入侧也要完成替换。这不是一句口号,是真刀真枪改网,涉及设备、软件、站点施工和长周期测试。 看回国内进度,工信部公开数据显示,中国已建成的5G基站超过300万,城市、县城和重点乡镇都在持续覆盖。在这种规模下,设备商的供货、维护和升级路径已经跑顺。对比之下,德国运营商此前多次提醒,更换设备会增加成本、拉长建设周期,这种落差会直接压住网络体验和企业应用推广的节奏。 再把目光挪到6G。行业普遍判断6G将在2030年前后进入商用,现在还是研发与测试阶段。欧盟有Hexa-X/Hexa-X-II项目推进,国内有IMT-2030推进组牵头发布多份白皮书和测试路线。规则还在打样的阶段就先把主要参与方排除在外,等于把话语机会往外推。 设备格局也摆在那儿:5G时代的主流供应商就是华为、爱立信、诺基亚和中兴。德国网络里中企设备占比不低,这是多年选型后的存量现实。要在几年内完成更换,运营商需要完成连锁动作:站点割接、参数复核、干扰优化、回传重配,任何一个环节拖住,用户侧就会感知到掉速或盲点。 安全审查层面,欧洲不少国家走的是以功能和风险为导向的评估路径,但据德国内政部门此前对外的信息,华为和中兴被点名纳入更严格清单。这种“点人”的做法,容易让技术评估变成原产地评估,后续争议会越来越多。 产业协同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运营商的资本开支是有周期的,频谱拍卖、站点租赁、施工窗口都要排期。突击替换会挤占扩容和新业务试点的资源,德国本土制造和应用生态同样要承担连锁反应,这不是一句“升级”就能解决。 回头看中国这边,6G方向上,太赫兹链路、通感一体、天地一体等课题已进入外场试验,整机、芯片、算法团队在跑通关键环节。企业在标准组织里的提案和必要专利布局也在按部就班推进。外部的门槛并不会改变这些既定进度。 放到更广的圈子,美国主推Next G联盟,日本、韩国都在对外发布6G路线图。大家都在下棋,谁拉小圈子、谁开放协作,最终会反馈到产业速度与成本上。越是大系统,越需要互通互测,独自拉条线,很难跑得顺。 从消费者到工业现场,网络不仅是看视频和聊天,更多是生产、物流、医疗等关键场景在用。德国选择在存量网络上做大规模替换,短期内势必要兼顾稳态运行和割接风险,这需要时间和资金来消化。 一句话点明立场:技术问题用技术办法解决,别让掰手腕把建设节奏打乱。谁能把网稳稳当当地建好、维护好,谁就能在6G阶段把主动权握在手里。 德方的表态会引发一阵涟漪,但不会改写中国在5G到6G的研发和落地路径。路要一步步走,网要一站一站建,节奏不乱,结果就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