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据袁世凯贴身侍卫陶树德回忆:袁世凯每天5点起床后,先喝鸡汤、牛肉汤开胃;7点左右

据袁世凯贴身侍卫陶树德回忆:袁世凯每天5点起床后,先喝鸡汤、牛肉汤开胃;7点左右吃一大碗小母鸡炖的鸡丝面和两个肉包,有的时候,一顿就吃十几个鸡蛋;之后每隔一小时就要喝人参茶,吃一碗鹿茸。   1916 年袁世凯病榻前,陶树德看着他攥着半空的鹿茸膏碗,呼吸渐渐微弱。   常年过量进补,高蛋白高热量食物持续负担肠胃,内脏功能早已受损,成了短寿诱因。   医生曾劝他减参茸,他却拍着桌子说 “没这个撑不住”,如今药碗从手中滑落。   不听医嘱盲目进补,鹿茸人参药性烈,长期服用加重心肾负担,加速身体衰败。   陶树德想起十年前,袁世凯 50 岁寿宴上,一人吃掉整只改良八宝鸭,还喝了三碗鸡汤。   暴饮暴食且偏爱油腻,脂肪堆积引发肥胖,进而导致心血管问题,埋下短寿隐患。   那时他每天 5 点必喝开胃汤,7 点吃十几鸡蛋配鸡丝面,上午还得喝三次人参茶。   饮食无节制,胃持续处于超负荷状态,消化功能紊乱,营养吸收失衡,影响寿命。   有次河南老家送来烤红薯,他一顿吃五块,转头又让厨房蒸了碗鹿茸膏。   冷热油腻食物混吃,刺激肠胃黏膜,引发慢性炎症,长期积累损害健康。   陶树德记得,袁世凯批奏折时,手边总放着 “活络丹”,想起来就抓一把嚼。   把药当零嘴随意吃,药物成分相互作用,加重肝肾代谢负担,缩短寿命。   1913 年他双腿开始浮肿,穿不上靴子仍坚持每天喝两碗鹿茸膏,说 “补补就好”。   忽视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持续不当进补,延误调理时机,加速病情恶化。   午睡时两个侍女轮流拍打,他才睡得着,可夜里却常因心悸坐到大天亮。   作息看似规律,实则睡眠质量差,长期失眠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寿命。   有回他一口气吃二十个河南鸭梨,转头又喝了杯浓人参茶,当天就闹肚子。   水果与浓茶同食刺激肠胃,加上此前油腻饮食,肠胃功能反复受损,难撑长久。   1915 年他胖到走几步就喘,仍要顿顿吃八宝鸭,鸭腹里糯米火腿塞得满满当当。   高脂肪高糖食物摄入过量,血液黏稠度升高,血管逐渐堵塞,成了短寿关键。   陶树德劝他多走动,他却躺在太师椅上说 “当大帅哪用自己动”,整日久坐不动。   缺乏运动导致脂肪堆积,新陈代谢变慢,身体机能衰退速度加快,缩短寿命。   那年冬天他感冒,却硬撑着吃了碗鸡丝面配三个肉包,说 “发发汗就好”。   生病时仍不调整饮食,油腻食物加重身体负担,感冒拖成肺炎,损耗元气。   1916 年初他开始头晕,却还在登基大典前吃了十几鸡蛋,说 “登基得有精神”。   重大场合前过度进补,身体难以承受突然的营养负荷,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陶树德看着病榻上的袁世凯,想起他常说 “吃得多才能干大事”,如今却连睁眼都难。   错误的饮食观念导致长期营养失衡,身体各器官协同功能受损,寿命自然缩短。   弥留之际,他还念叨着 “河南鸭梨”,陶树德跑去厨房,却只找到半筐发蔫的。   晚年食欲衰退仍执念于特定食物,营养摄入单一,身体虚弱时难以支撑,加速离世。   1916 年 6 月 6 日,袁世凯停止呼吸,享年 57 岁,比当时男性平均寿命还短 5 年。   长期饮食无度、盲目进补、缺乏运动且忽视健康预警,多重因素叠加,最终导致短寿。   如今袁世凯的饮食故事成了反面教材,警示后人:进补需适度,饮食要规律。   他的短寿证明,违背身体规律的极致养生,只会适得其反,健康才是长久之本。   那些曾经奢华的饮食排场,最终只留下一段唏嘘的往事,提醒人们敬畏身体规律。     信息来源: 中华网|《为什么袁世凯57岁就去世了?看看他的吃法,才知难怪他寿命不长》